生意社1月19日讯 2008年12月2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在这次事关化肥行业未来大方向的会议上,提出了关于化肥产业结构调整、价格市场化、深化流通改革等六项政策措施。这六项积极政策被业界称之为化肥行业的“国六条”。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会同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紧锣密鼓研究具体政策细则。在改革开放30年之后,化肥行业也将和中国经济共同迎来一轮更深层次的新改革。
化肥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已经凸现,在改革措施中,“积极调整结构”已经为行业从标到本解决问题清晰定调。
正视行业产能过剩
从短缺到平衡,从平衡到过剩,中国化肥产业走过了一条“突飞猛进”的道路。面对当下化肥行业存在的诸多困境,我们必须理性寻找新的平衡点。
从小氮肥转身尿素工业,中国氮肥产业实现了真正意义上大发展。2007年我国尿素产能达到5400万吨,产量达到5100万吨,而2007年国内尿素需求量4600万吨,全年有近500万吨尿素需出口消化。2008年我国尿素预计产能将达到6100万吨,产量将突破5600万吨,但在复杂的市场因素之下,过剩近1000万吨尿素成为氮肥行业面临的新课题。
近年来,我国氮肥产能一直保持10%以上的年均增速。早在两年前,中国氮肥工业协会信息部就明确提示尿素生产企业:由于国内资源供应有余,市场上尿素价格不会有大的涨幅。但尿素扩产并没有因为各种警示而放慢脚步。我国磷肥产业用10年时间旧貌换新颜,高浓度磷复肥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行业综合竞争能力增强,集中度提高,10余家主要磷酸二铵企业的产能占全国总产能的95%。据磷肥协会统计的数字,2007年我国磷酸二铵的产能已达到1100万吨,预计2008年产能将达到1300万吨,产量在800万吨左右,而国内消费量在500―550万吨左右。专家认为,我国磷肥的产能过剩已经不容忽视。
中国钾肥产业一直“受制于人”,近年来,随着国产钾肥工业的不断发展,钾肥格局正在向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变化。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钾盐行业分会发布《中国钾盐产业及市场需求真实运行情况蓝皮书》介绍,目前国内各年进口的钾肥并没有完全消耗掉,年年都有剩余结转的库存量。其中,2008年国内钾肥总剩余量大约达680万吨,加上今年预计国内的产量,2009年国内不用进口都能满足钾肥需求。
中国氮肥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刘淑兰表示,氮肥产能过剩不容回避,但是也要理性面对,找到一个合适的“过剩量”,有利于对国内市场的调控,从而不会因为一些外在因素的变化,造成国内农业用肥的紧张。
中国磷肥工业协会理事长武希彦认为,目前磷肥的产能过剩应当引起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加强,但是,也要保证一定的富余量,确保在任何形势下的磷肥供应。
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钾盐分会会长魏成广表示,氮肥、磷肥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应当正视,国产钾肥的崛起必将为化肥工业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从标到本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将成为从根本上解决化肥产业深层问题的关键,过去几年,业内人士一直在呼吁,但是更多的只是听到声音,而“国六条”的出台,将推动化肥产业结构调整落到实处。
专家呼吁,既然国家对水泥、电解铝和钢铁等“两高一资”行业限批,而化肥也属于“两高一资”范畴,在当前的严峻形势下对化肥新项目实行限批很有必要。这样的呼声代表了很多业内人士。
关于我国化肥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行业协会以及有关专家认为,我国应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调整化肥产业结构: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根据规模效益原则,绝大多数小化肥企业应退出基础肥生产。六个大化肥云集的四川盆地应建立西南大化肥公司,把规模生产的优势放大为规模经营的优势,以便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加强研究开发,协调市场行为;根据资源分布情况建立生产基地。按氮、磷、钾生产的资源分布,建立几个能与国际化肥企业竞争的氮磷钾生产基地。无资源优势的企业应退出基础肥生产;以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调整化肥的产业结构。进一步控制化肥生产的总量,淘汰低浓度有污染的化肥。积极发展生物肥、生化有机肥,把化肥产业升级为农肥产业。
刘淑兰认为,在化肥产业市场化的背景下,产业的大整合不仅仅要依靠市场规律被动完成,而且需要政府、企业主动参与其中,提高产业集中度,淘汰落后,扶优扶强。武希彦表示,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切合中国农业实际,从品种、地域、资源等各方面全面考虑,更关键的是不能纸上谈兵,必须落到实处。魏成广表示,随着国内钾肥基地的开发,国内钾盐供给率将增加,中国有望在未来10年左右的时间增加800多万吨的有效供给量,但即使中国钾肥自给自足,也不能忘记“合理有序”的前提,化肥都是资源性产品,必须用长远的眼光发展化肥工业。
对于任何产业,产业结构决定其生命力。在化肥产业的新形势之下,国务院的政策措施将化肥产业结构调整大幕已经拉开,化肥产业必将进入稳健前行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