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碳酸酯(PC)具有良好的透明性、耐热性、耐冲击性,以及广泛的工业用途而受到追捧,全球范围内的供应长时间来处于偏紧状态。但是今年以来国际聚碳酸酯市场走势欠佳,价格不如人意。3月份亚洲市场因供应充足和下游需求迟缓,行情仍然持续下行,其中光学级聚碳酸酯下跌20~50美元/吨、至2450~2480美元/吨(CIF香港和台湾),GP铸模级聚碳酸酯下跌20美元/吨、至2680~2700美元/吨(CIF香港和台湾)。而欧洲市场需求也令人失望,GP铸模聚碳酸酯价格2.91~3.16欧元/千克(FD NEW),GP挤压型材聚碳酸酯价格2.86~3.11欧元/千克,均较去年走软。一向趋暖的聚碳酸酯为何开始转冷?专家从2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需求有所削弱

  聚碳酸酯用途广泛,应用范围涵盖光学、电子电气、食品包装、办公自动化、挤出膜片、汽车、机械、医疗器械等众多领域,其中光学和电子电气是其最重要的两大市场,各占总消费量的近1/4。电气电子市场主要是受以超薄型电视为主的数字家电液晶显示用高性能薄膜的需求量日益增长的推动;而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手机的壳体材料和液晶盘也需要采用增强型聚碳酸酯材料,液晶盘中的光导板、反射板、扩散板等部件则要求有一定的光学特性。另外汽车领域的应用正成为最具潜力的增长点之一,最初聚碳酸酯主要用于车灯透镜、合金材料等内外装饰,最近发展到在消音、减震等吸收材料等方面,进而扩展到敞蓬车顶、后车窗等大型树脂玻璃部分。随着新用途不断开发,汽车对其需求量也在不断攀升。

  然而与此同时,聚碳酸酯在一些领域自应用,却遭遇“滑铁卢”。如食品包装材料方面,聚碳酸酯饮水桶、饮料瓶、婴儿奶瓶等是否有毒,尽管未有定论,但本着宁可信其有的心态,欧美市场消费受到很大影响。聚碳酸酯原料为双酚A,有科学家发现在一定温度下,食品包装容器释放双酚A,作为环境雌激素的酚类衍生物,双酚A的这种释放显然是有害的。据悉,欧盟已限制聚碳酸酯食品包装的应用。另外去年曾闹得沸沸扬扬的有毒计算机,其中也包括作为计算机外壳的聚碳酸酯的环境释放。这类事件对聚碳酸酯消费产生很大影响。另外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影响,欧洲地区光学级聚碳酸酯在CD/DVD应用领域需求令人失望。

  ——供应增长偏快

  21世纪来聚碳酸酯增长加速。2007年全球聚碳酸酯需求增长约6~8%,新增需求达20万吨。其中欧美日需求增加4~6%,日本以外的亚洲市场需求增长8~11%。亚洲尤其是中国将成为推动聚碳酸酯消费的主要力量。全球特别是我国聚碳酸酯投资不断,许多国际跨国公司前往中国设厂。全球聚碳酸酯的扩建潮始于2005年,美国通用电气(GE)在西班牙扩建14万吨/年装置、日本帝人化成在中国兴建一期5万吨/年装置,其它各大公司也陆续兴建聚碳酸酯装置,当年世界生产能力突破300万吨/年大关,达到了325万吨/年。2006年全球聚碳酸酯生产能力达到334万吨/年,其中:亚洲136万吨/年,占41%;美洲87万吨/年,占26.5%;欧洲111万吨/年,占33%。亚洲已成为世界聚碳酸酯的生产中心。

  2007年聚碳酸酯产能增长集中在亚洲,德其中国拜耳在上海建成11万吨/年装置,日本帝人在浙江的装置扩大到10万吨/年,LG-DOW在韩国建成6.5万吨/年装置,台湾奇美建成6万吨/年装置。尽管2007年全球聚碳酸酯新增产能有限,但随着需求的抑制区域市场,特别是亚洲市场出现供求过剩,造成产品滞销、价格下跌。今年以来亚洲市场整体跌幅约在50美元/吨。

  ——造成产业链影响

  双酚A是聚碳酸酯重要原料,国际上双酚A消费以聚碳酸酯为主。聚碳酸酯的行情欠佳,一方面导致双酚A外盘价格下调,另一方面双酚A大批涌入中国市场,国内双酚A价格从去年17500元/吨下降至目前16000元/吨。双酚A在国内90%用于生产环氧树脂,双酚A价格下跌的成本下挫,导致环氧树脂价格下滑,在传统产销旺的3月,国内环氧树脂行情继续下走,春节以来跌幅已达1000元/吨水平。而我国作为全球环氧树脂最大生产、消费国,行情变动也影响着国际市场,目前亚洲市场尽管液体树脂现货持稳2900~3000美元/吨,但4月提涨计划难以实现,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市场下滑;欧洲市场液体树脂下跌30欧元/吨、至2550~2670欧元/吨,固体树脂下跌30欧元/吨、至2480~2580欧元/吨。

  然而聚碳酸酯业的投资“惯性”仍在,不少项目将在今明两年建成,其中包括:中石化三井合资上海12万吨/年装置,中石化三菱合资北京6万吨/年装置,三菱日本黑崎6万吨/年装置,帝人浙江3期6万吨/年装置,拜耳上海2期为10万吨/年装置,LG-DOW在韩国2期8万吨/年装置,台湾旭美化成2期10装置。上述产能合计达58万吨/年,此外尚有一批宣布计划开工项目,几乎全部集中在中国为主的亚洲;如果东亚和中东地区也加入“扩建大军”,则新增生产能力规模更大。因此,2009年~2010年预期供应过剩压力进一步增长的可能。届时对聚碳酸酯—双酚A—环氧树脂产业链的影响,业界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