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主零部件企业经营环境恶化,面临产业升级的巨大压力。”这是近日举行的2008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年会传出的信息。自主零部件企业经营环境的恶化、产业升级压力的增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008年7月,国III排放汽车法规的实施对零部件行业产生巨大影响,自主零部件企业的技术瓶颈问题集中突显。节能减排是我国国策,相关法规将越来越严,自主零部件企业必须加大科研投入,尽快掌握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打破关键技术被外国跨国公司垄断的局面,保护自身产业的安全。
我国加入WTO后,汽车零部件跨国公司全面、深入地介入我国汽车市场,到2008年,大多数零部件跨国巨头都在我国设厂,进行本土化生产。汽车零部件跨国公司利用我国高素质、低成本的技术人才,在华扩大或新建独资的技术公司,开发更适合我国市场的产品。为控制核心技术、减少中外方之间的摩擦,他们要求控股或独资的倾向日趋严重,自主零部件企业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小。
零部件出口技术附加值低、资源消耗大、缺乏品牌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零部件出口近几年保持25%左右的增长,2007年出口创汇金额占到全部汽车出口创汇的一半以上,其中外资企业占了三分之一以上,而自主企业出口的零部件中,较多的是铝车轮、水箱、玻璃和电线束等,技术附加值低,属于资源消耗型产品;还有不少零部件,则是贴着别人家的品牌商标出口的。
外国实施技术和环保新法规,使零部件出口的国际贸易环境恶化。2008年6月,欧盟施行REACH法规,对进口到欧盟的零部件产品进行化学品物质的注册备案,手续烦琐,费用昂贵。
知识产权纠纷增多。近两年,我国零部件企业在出国参加展会期间,遭受外国公司知识产权法律诉讼事件增多。据悉,今年在德国法兰克福汽车零部件展期间,我国有2家零部件企业被外方起诉,外国公司对我国企业在零部件产品侵权问题上的态度,日渐强硬。我国企业应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了解,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我国今年严重的冰雪灾害和汶川特大地震,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开始突现,整车市场内需明显减弱、出口也呈现减少态势,市场增速减慢。到目前为止,上海通用、神龙、奇瑞、南北丰田、长安福特马自达和东风悦达起亚等整车企业,原预期目标的调整,减产总量达几十万辆,严重冲击零部件市场尤其是配套市场。目前许多零部件企业开工不足,库存增多,资金难于及时回笼。有识之士认为,自主零部件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要将这次的“危”转化为“机”,苦练内功,改进管理,按可持续发展原则,改变企业增长发展方式,争取有一个较大、甚至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