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阳是“酒乡”,中国八大名酒的洋河大曲便发源于此。当地曾有“一瓶酒养活百万人”的说法,此言不虚——洋河酒厂上缴的税收一度占据泗阳全县的75%以上。然而,2004年起,洋河酒厂和5个乡镇因行政区划调整而划归宿迁市宿城区,泗阳经济的高度“酒精依赖”弊端骤显,多项经济社会指标一度滑至全省谷底。

“拼搏六年跃升十位,均量全市争第一,争当苏北振兴宿迁突破先行军。”宿迁市委常委、泗阳县委书记侍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县里2004年制订这一目标定位,提出根据资源优势,打造轻纺、精深木业、电光源三个百亿级产业集群的战略规划。如今,“六年振兴”计划已经提前两年实现。

从“一棵杨树”到“一套家具”

泗阳是中国意杨之乡,42.6%的森林覆盖率为全国平原地区之最。2006年起,泗阳提出打造“淮海经济区木业走廊”,围绕精深木业加工,把引进项目投资密度、投资强度作为硬性要求。

位于泗阳县临河镇的东佳木业有限公司是由常州横林客商投资2亿多元兴建。记者12月底在此看到,工人们正在地板生产线上紧张地进行分割、热压、贴膜等工序。董事长王坤明介绍,公司在国内首家实现以杨树为主材的多层实木地板规模化生产。从杨木到地板,每立方木材价值从400元涨到1000多元。

同样,已于2006年4月投产的由上海客商投资1.4亿元兴建荣马家具公司,如今成为苏北地区集设计、制造、研发、销售于一体的大型家具制售中心。公司拥有国际一流的喷漆房和德国、意大利等国际最先进的家具生产线,

其生产过程中的切割、贴面、钻孔、打磨等工艺流程均采用自动数控流水线操作,每条生产线比传统技术节约用工200人,降低能耗35%。

经过4年多的努力,泗阳实现了由“一棵杨树”到“一套家具”的产业升级,现已拥有各类木业生产企业720多家,木业加工能力超过150万立方米,其中精深加工能力30万立方米,年加工产值近60亿元,木业加工每年用工5-6万人。

从“纺纱织布”到“一身行头”

去年12月27日,上海海欣化纤有限公司与泗阳经济开发区签订了投资12亿元的进区意向协议,生产涤纶长丝、晴纶长丝等长毛绒产品。该项目落户为泗阳打造“新兴纺都”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泗阳不仅拥有全国著名的商品棉生产基地,而且纺织工业一直是传统的支柱产业之一。该县早在2004年便作出打造“新兴纺都”的决策,现已形成了以棉纺织、绢丝制造为主,兼有毛纺、针织、服装行业等一条完整纺织产业链。

近年来,泗阳先后引进了三川染整制衣、开泰纺织、千仞岗服饰、镌美服饰、金苹果纺织、江北纺织等一大批投资超亿元的项目。截至目前,全县已有纺织服装类企业(含在建及协议项目)160多户,其中:投产企业132户,规模以上企业56户,从业人员26115人。实现了从“纺纱织布”到“一身行头”的产业升级。

从“钨丝玻管”到“整只灯泡”

2004年,泗阳县提出了“建成全国最大的大功率节能灯生产基地和华东新兴电器照明基地”的目标。

近年来,随着苏州照明产业城、太阳神科技、意杨钨钼等一批企业落户泗阳经济开发区,勇仕照明70%的原材料在当地形成配套,生产的半成品灯管也直接向园区整灯企业供货。一条从灯泡零部件到整套灯具的电器照明产业链初步形成。截至目前,园区已拥有电器照明企业50多家,年产节能灯4亿多支,大功能节能灯安装到了“鸟巢”里。

东南大学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胡汉辉教授指出:相对于某个生产环节,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能产生价值倍增效应。泗阳凭借资源优势,在苏北地区率先形成了木业、节能灯、成品服装三条完整的产业链,实属不易。

“大功率节能灯,‘一身行头’,家具地板,成为泗阳经济的新‘三大名旦’。”泗阳县发改委有关官员表示,该县“定做”的产业结构调整目标是:5000万件套成衣、鞋帽,100万纺锭造就华东新纺都,4亿支节能灯筑起华东电光源产业基地,200万立方米精深木业奠定淮海经济区木业走廊地位。目前,三大产业的集中度达80.4%,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76.7%,三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崭露头角。

泗阳经济开发区现已被省政府认定为木材加工、纺织服装两大产业集群和省外经贸厅认定为电光源特色产业园区。宿迁市委一位人士认为,这三条产业链引领经济快速提升,是欠发达地区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经济振兴的现实样本,也是泗阳能够在短短几年时间超越“酒财政”时代,提前实现“六年振兴”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