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对中国的乳业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三鹿奶粉事件”犹如一个晴天霹雳,震醒了中国乃至世界的消费者。当“三鹿奶粉事件”愈演愈烈,甚至连国内乳业巨头伊利、蒙牛、光明等也未能幸免时,中国的乳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用危机。中国的乳业该何去何从?

众所周知,中国乳业在高速增长的同时,进入了一个“零利润”的冰河期。2004年,1/3以上的中国乳制品企业亏损,2007年、2008年,牛奶价格虽然有所回归,但如果进行单月核算,中国乳业却步入了全行业亏损状态。此外,由于养殖成本直线上升,也导致奶农无钱可赚。受利益驱动,掺假、造假大行其道,并愈演愈烈。长此以往,受影响的不仅仅是消费者的健康,遭受重创的必将是中国乳业。中国乳业在表面繁荣的同时,隐含着巨大的危机。

也许“三鹿奶粉事件”是中国乳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当乳业的潜规则一一曝光,当乳品的生产过程特别是原料奶生产过程一览无遗时,中国的乳业有了更多的责任和压力。阵痛是无疑的,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在这场看似灾难的背后,其实也孕育着中国乳业新的起点,是中国乳业发展的一次机遇。

“三鹿奶粉事件”在给乳业带来阵痛的同时,也催生了中国乳业发展的一次机遇,是中国乳业重新崛起的起点。显然,要解决乳业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振兴中国乳业,最终要进行的是产业升级。而产业升级除了牛奶生产组织方式的升级、饲养管理和加工技术的升级、产品销售渠道控制力的升级外,产品品种、质量和安全水平的升级尤为重要。不仅如此,乳业产业升级也是市场的需要。“三鹿奶粉事件”的爆发引发了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从“喝上奶”,到“喝好奶”,人们的喝奶习惯发生了改变,更为健康、安全的牛奶成为市场追逐的热点。可以说,“喝好奶”的需求进一步催化了高端乳品市场的发展,从而加速了乳业的结构调整和产品的升级换代。

“三鹿奶粉事件”给中国的乳业敲响了一记警钟——片面的高速扩张、人为的恶性竞争,行业的信用危机,中国的乳业无疑要进行深深的反思。面对信息的日趋透明和公众的质疑以及“喝好奶”的期盼,中国的乳业需要一次“脱胎换骨”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