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装周上的色彩正在变得低调。那些炫耀性感的招数不再被敏感的设计师们宠爱。拉尔夫•劳伦、唐纳•卡伦这些美国时装巨头统统回归简单,连一向狂放不羁的马克•雅各布斯都变成了乖孩子。这些品牌和设计师都很默契地不去冒时尚的风险,因为美国的消费者们正在面临着难以预料的经济前景。有人将美国当前的经济增长缓慢的原因归结为几年前格林斯潘的经济政策调整。在那次调整中,格林斯潘将美国经济建立在低利率刺激的房地产和中国廉价商品进口抑制通胀的基础上。显然,中国是那次调整的受益者。而中国的服装业也因此迎来了难得的机遇,仅仅几年时间,即使是在多次贸易摩擦的背景下,其出口额逐年递增,一大批服装外向型加工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国内市场需求因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呈现出逐年旺盛的趋势。据专家估计,年销售额超过5亿元的本土女装品牌已经难以数清,而年销售额达到几十亿元人民币的休闲装品牌也越来越多。很多企业和品牌正在或已经摸索出适合于本土发展的新模式,而品牌经营国际化的很多尝试也得到不错的效果。
但从去年开始,关于整个服装业将会“大洗牌”的预测便开始在业内广为传播。近期,一些财经媒体上关于广东服装鞋类企业大面积倒闭的报道更让人惊心。虽然这种报道在一些熟悉行业的专家们看来有些“耸人听闻,不够实事求是”,但这也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对于“大洗牌”预言进行深度思考的契机。
新年刚过,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组织专家分六批分别到全国各地进行实地深入调查行业、企业切实的状况。这种大动作在协会的日常工作中也是不多见的。确实,这两年的能源紧张,加上反倾销、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国家对出口退税、加工贸易等政策的调整,都在越来越深入地考验着服装企业,尤其是外向型加工企业的“身体素质”。
从历史角度来看,这完全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三个世纪来,纺织服装的生产一直都是在向成本最低的“谷底”奔跑过程中进行全球转移的。英国——新英格兰——美国南部——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和台湾——中国内地,当中国服装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也必然会将“谷底”的接力棒传给下一个。在国内市场上,国际品牌对高端品牌市场的深入进一步加剧。如H&M、Hon鄄eys、C&A等,正在以其运营和渠道成本优势压低国内本土品牌的利润率。由于奥运会和世博会的因素,国内经济环境的开放空间也正在增大。
在这些变化中,新商业模式的出现开始进一步整合行业资源。PPG、OUTLETS、ITAT……包括前些天成立的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服装商贸委员会,都在渠道成本攀升的促使下开始了新的探索。这种探索将涉及服装产业的整个链条,从而加快行业的合作与整合。
而最为关键的是,资本概念对行业的深度介入。当IDG、蓝山等国内外的风险投资都开始从金融、IT、房地产行业向传统行业部分转移时,服装业不得不为之改变格局。当今统治大半个国际时尚界的不是那些文化味十足的顶级设计师,而是像LVMH这样的资本大鳄。另一方面,行业内部的企业上市融资风潮早已开始。而今年年初的雅戈尔并购案也让人们看到了行业内部的资本潜能。我们看到,这些背景正在促使行业一步步走向成熟和开放,而相伴而生的,便是与政策和宏观政治经济大势的进一步紧密影响。可以肯定的是,与五年前相比,行业对正在召开的“两会”已透入了更多关注的目光。这是一个行业进一步成熟的标志。
这些,或许并不是今年服装业“大洗牌”预言的全部背景,但已经足够让我们转变以往对行业的陈旧视角。这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富挑战的年代。狄更斯的话又一次应验。对于优势企业而言,洗牌格局将会提供越来越宽阔的成长空间,而对于没准备好的企业而言,只能意味着死亡。中国服装业的“阵痛期”是否即将来临?(中国纺织报/刘蛟)(E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