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动物生皮为主要原料进行系列加工的工业。一般包括以生皮为加工对象的制革业,以革为主要原料的皮鞋制造业,以及其他革制品加工业,通常还包括毛皮加工业和配套材料(如鞣剂、涂饰剂等)、专业设备的制造业。随着革制品用途的日益广泛,合成材料的迅速发展,历来使用革的鞋、箱、包、袋、手套等,也部分采用了人造革、合成革等非天然革材料。
皮革工业是利用畜产品加工的工业。由于牲畜品种、饲养条件等的不同,作为革和毛皮原料的动物生皮的质量存在着差异,如张幅大小不同、厚薄不一、重量不等。就一张生皮而言,各部位纤维组织的紧密程度、厚薄也是不均匀的。皮革工业生产的首要目的,就是采取多种方法使有差异的生皮转变成比较均匀的革和毛皮,使其质量保持一致和稳定。因此制革和毛皮生产中既有成批进行的化学处理,也有单机逐张操作。制鞋和其他革制品生产虽已实现机械化,但仍需高超的技艺和经验,才能生产优质的制品。
2010-2012年中国毛皮行业市场分析及投资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史前时代人类用兽皮披身取暖和裹足利行可看作是原始的皮革服装和靴鞋(见制革技术史)。公元前1000年前,古希腊人用革制品进行商品交易。公元前9世纪,古埃及人已使用革制品。13世纪,中国革和毛皮的生产已较发达,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记述了成吉思汗军队穿着皮革铠甲护身,并用皮囊盛水和干酪,以便于行军作战。18世纪,近代科学技术的逐渐发展,为皮革工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世纪末期,对革和毛皮的化学基础物质──胶原和角蛋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加之铬盐鞣革技术的问世,皮革制造由经验逐步发展成为一门工程技术,促使制革生产技术及与之配套的机械设备制造和化工材料生产发展成一种新兴的工业。此后,技术控制和生产管理日益完善,各类皮革质量基本稳定和巩固,从而适应机械化制鞋和其他革制品大规模生产的要求。20世纪初期,在许多国家逐步形成各有特点的皮革工业体系,机械设备进一步发展,除了天然鞣剂外,还研制出多种合成鞣剂、助剂、加脂剂、涂饰剂等,制革生产渐趋现代化。80年代末,制革、制鞋在机械化生产的基础上已部分实现连续化,有的还采用了微电脑和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
现代皮革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有美国、意大利、苏联、联邦德国、英国、西班牙、巴西等。这些国家的制革、制鞋业和制其他革制品业,都与配套材料制造业紧密配合,同步发展,形成以鞋类和其他革制品等制成品为中心的生产体系。皮革工业的发展使国际间的协作和学术交流日益广泛。制革业及配套材料制造业与鞋类及其他革制品制造业互通信息,预测流行款式和流行色的变化,互相促进,整体发展。
收藏
1987年,世界皮革总产量为13.9亿平方米,其中各类皮革产量见表。世界鞋类总产量1975年约58亿双,1988年约80亿双(其中天然革皮鞋占一半)。中国的猪皮和山羊皮资源丰富,80年代末,猪革生产量居世界首位。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制革生产中排出的主要含硫和铬离子的有毒、有害废水成为日趋严重的公害。一般采取以下两种方法解决:一是采取机械、化学、生化等方法,对有毒、有害废水加以处理;二是改革生产工艺,开发和应用能减少污染的化工材料,研究酶法脱毛工艺,少(无)铬、少浴鞣制,原料皮少盐保藏或天然防腐等。
1968年,中国上海新兴制革厂首先将酶法脱毛工艺应用在猪革生产上,结合无污染、少污染鞣制工艺,减少了制革废水对环境的污染。
现代制革生产从传统的准备、鞣制、整饰三个加工步骤发展为干、湿两阶段加工(见制革)。湿加工开始由传统的制革厂分离出来,在原料皮产地或屠宰场附近设厂加工,将生皮鞣制成蓝湿革或白湿革。传统的制革厂只进行干加工,将蓝湿革或白湿革加工为成品革,既节省生皮防腐用盐,减轻污染,又能提高成品革质量。现代皮鞋制造是在部件标准化和生产装配化的基础上,实行小批量多品种生产,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皮革、毛皮服装日趋时装化,其他革制品向造型新颖、结构合理、多种功能、与服装配套的方向发展。
随着原料皮短缺、劳动力价值升值,以及对环境保护的要求日益严格,世界皮革工业的分布状况、产品结构和贸易环境正在发生变化。发达国家正致力于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发展中国家开始由原料皮出口改变为半成品和制成品出口。世界各国都在充分利用本国的原料皮资源,重视科学研究,加强生产管理,生产出造型美观、品种繁多的革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