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渤海湾的伏季休渔期结束,天津沿海的800多艘渔船再次扬帆出海,开始打捞作业。日前,记者从北塘渔港上船,做了把渔民,在分享海上捕捞的快乐之余也深深体会到了渔民在海上生活中的环保意识,见证了他们“靠海养海”的生态行动。相关水产专家表示,渔民“靠海养海”的环保意识有利于加速渤海湾 “蓝色粮仓”的生态修复。
船上两个塑料桶,一个放生活废水,一个放固体垃圾。这些东西不能降解,扔到海里越积越多不环保。水母再生能力很强,没了伞帽的水母回到海水中以后,很快还会长出新的伞帽,长成大水母……
9月15日清晨4点多,北塘渔港已是一派繁忙景象,渔船相继离开港口。在船老板刘师傅和他妻子李大姐的热情招呼下,记者一行登上了渔船出海。这天刘师傅把打鱼作业地定在了港口外的锚地里,需要驶离港口10海里左右。
记者注意到,船的驾驶室后身的小厨房一角,放着两只蓝色塑料桶。李大姐说,这是收集船上生活废水的,生活废水中含有洗涤剂和洗衣粉等,不能直接倾倒到海里。等靠岸后,桶会被搬上岸,倒在污水地沟中。而另一只塑料桶,是用来盛放固体生活垃圾的,比如食品的塑料包装、果核、一次性杯盘等。“这些东西不能降解,扔到海里越积越多不环保。”
2011-2015年天津文化产业运行市场动态及发展商机研究报告
渔船在航行了约一个半小时之后驶出了港口。记者看了一眼渔船驾驶舱里的卫星定位仪,这里显示出了渔船在海上的经纬度坐标和航海图上的位置。同时显示,此海域的水深为9米左右。
刘师傅把船停下,夫妻俩开始撒网。一张三四十米长的拖网撒下之后,渔船再次启动。半个小时后,渔船开出了约四海里,收网的时间到了,船停了下来。大约一刻钟后,渔网被整个拖出了水面,鱼虾被倒在了甲板的宽敞地带。
这一网收获了螃蟹、皮皮虾、马口鱼、平鱼和一种叫做“小青背儿”的鱼,还有一个脸盆大小的水母。“水母容易蜇人,要先处理它。”李大姐带上橡胶手套,将水母的“大伞盖”摘下来。接着把“伞盖”下的那些爪子等丢回了水里。她一边干活儿一边说:“水母再生能力很强,没了伞帽的水母回到海水中以后,很快还会长出新的伞帽,长成大水母。”
当皮皮虾、螃蟹、海螺、平鱼等被挑拣出后,剩下一堆大约二三十斤的杂鱼,以“小青背儿”鱼为主。李大姐拿起小铁锨,三下两下将这堆鱼扔下海去。她说:“上岸后,这一堆鱼也卖不到10元,不如扔回海里去,它们活是活不了了,但能给水底的鱼和螃蟹做饲料。等那些鱼虾肥了,还是要等着我们来捞的。”说完,她朴实地笑了。
据水产部门专家介绍,近年来本市每年都会定期向渤海投放大量的水生生物苗种,在3个月的伏季“休渔养海”中,这些种苗会长大,有利于天津沿海水域捕捞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沿海的渔民从起初的抵制“休渔养海”政策到积极配合,进步真是不小。现在他们不只强调“靠海吃海”,也有了“靠海养海”的环保意识,能够自觉地保护海洋的环境和生态持续性发展,有利于加快渤海湾“蓝色粮仓”的生态修复速度。
来源:食品商务网
免责声明:本文章为转载,所载资料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艾凯数据研究中心对该资料或使用该资料所导致的结果概不承担任何责任。若资料与原文有异,概以原文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