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增长,使得人们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目前以石油,煤为代表的化石燃料仍然是能源的主要来源。一方面,化石燃料的使用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大量的CO2,SO2,NOx气体以及其他污染物,导致了温室效应的产生和酸雨的形成。另一方面,由于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和有限的储量,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带来了严重的能源危机。
据估计,按照目前的消耗量,石油仅仅能维持不到50年,而煤也只能维持200年。而作为能源需求大国的中国,其石油进口比例正在逐年增加,2007年进口比例是47.2%,2008年49.%,2009年52%,2010年54.8%,2011年56.5%,按照这种速度进行下去,不用多久就会超过60%,因此发展清洁的,可再生的新能源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从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情况来看,虽然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但是在新能源领域的投资并没有减少。从现在起到2030年,针对可持续能源领域的投资有望在2012年达到每年4500亿美元的水平;从2020年开始,投资有可能增加到每年6000亿美元。同样在我国,随着我国能源需求日益增加,使我国的能源需求形势越来越紧张,如何解决能源危机成了国家亟需解决的重点。根据我国中长期能源规划研究,2020年之前,我国将投入2万亿用于可再生能源的应用与研究。到2050年前后,非水能可再生能源的战略定位是主导能源之一,可以满足8.8亿到17.1亿吨标煤的能源需求,占全国能源需求的17%到34%;含水能则可以提供13.2亿到21.5亿吨标煤,占全国能源需求的26%到43%。
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太阳能较丰富的区域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年辐射量超过60万焦耳/平方厘米,每年地表吸收的太阳能大约相当于1.7万亿吨标准煤的能量;我国风能资源总量约为7~12亿千瓦,陆地技术可开发风能资源储量大于海上,年发电量可达1.4~2.4万亿千瓦时;当前可利用生物质资源约2.9亿吨,主要是农业有机废弃物;可开发的水能资源总量非常丰富,约为6亿千瓦左右,全国水能技术可开发量,至少也在5亿千瓦以上,年可提供电量2.5万亿千瓦时。因此,我国具有大规模开发可再生能源的资源条件和技术潜力,可以为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能源保障,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大有可为。
艾凯咨询集团发布的《2012-2016年可再生能源行业市场运营态势及战略咨询研究报告》共十三章。首先介绍了中国可再生能源行业的概念,接着分析了中国可再生能源行业发展环境,然后对中国可再生能源行业市场运行态势进行了重点分析,最后分析了中国可再生能源行业面临的机遇及发展前景。您若想对中国可再生能源行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该行业,本报告将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
报告目录
第一部分 可再生能源行业发展分析
第一章 可再生能源发展概述
第一节 可再生能源概述
一、 可再生能源的定义
二、 可再生能源的分类
三、 可再生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探讨
第二节 可再生能源应用分析
一、 可再生能源在家禽肉类加工工业中的应用
二、 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的应用
三、 可再生能源在解决电力网储能问题中的应用
第二章 世界可再生能源发展分析
第一节 世界可再生能源市场发展分析
一、 2011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总结
二、 世界能源消费现状及发展趋势
三、 全球四成新增发电装机容量来自可再生能源
四、 世界各国相继制定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
五、 国外称中国将成为可再生能源大国
六、 2011年三电、 两能可再生能源比较
七、 金融危机震荡世界能源产业格局
第二节 世界各地区和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探讨
一、美国
二、德国
三、韩国
四、 英国
五、 丹麦
六、 法国
第三章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分析
第一节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分析
一、 助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快速良性发展
二、 建设部关于加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管理的通知
三、 《可再生能源发电有关管理规定》
第二节 201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分析
一、 国家能源局编制的新能源规划框架初定
二、 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的决定
三、 应加快制定可再生能源分类上网电价
四、 尽快出台可再生能源税收优惠细则
五、 中国将发展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科技基地
六、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实施方案
第三节 2011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分析
一、 2011年可再生能源法配套细则将出台
二、 2011年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方案公布
三、 “十二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或将于年底前完成
四、 新能源配额制将写入“十二五”规划
第四节 我国再生能源发展状况探讨
一、 中国可再生能源资源情况
二、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历程
三、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
四、 我国新型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五、 关于发展新型可再生能源的几点建议
六、 我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具体目标
第五节 我国可再生能源市场需求分析
一、 国际可再生能源市场活跃
二、 风电国企的圈地运动
三、 光伏发电等待遥遥无期
四、 可再生能源如何在中国提速
第六节 我国可再生能源消费和利用分析
一、 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现状
二、 新型可再生能源处于不同发展阶段
三、 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利用情况
四、 中国谋求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主动权
五、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获补贴
第四章 我国可再生能源区域发展分析
第一节 华东地区
一、 山东省可再生能源推广的瓶颈
二、 上海市可再生能源发展情况
三、 浙江省可再生能源发展情况
第二节 华南地区
一、 广西可再生能源动态
二、 广东省应大力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
三、 海南省生物质及可再生能源发展动态
第三节 华中地区
一、 湖北省可再生能源发展动态
二、 河南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新情况
三、 江西省可再生能源发展动态
第四节 华北地区
一、 北京市可再生能源利用情况
二、 2011年河北省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全部安排上网
三、 山西省可再生能源发展动态
第五节 西北地区
一、 西北地区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制定情况
二、 西北地区可再生能源发展热潮探讨
三、 可再生能源将促西北地区发展
四、 甘肃省可再生能源发展动态
第六节 西南地区
一、 云南省可再生能源发展分析
二、 西藏可再生能源发展动态
三、 四川省可再生能源发展动态
第七节 东北地区
一、 辽宁省可再生能源发展动态
二、 吉林省可再生能源发展情况
三、 黑龙江可再生能源发展动态
第五章 太阳能发展分析
第一节 世界太阳能市场发展分析
一、 国外太阳能光电技术发展里程碑
二、 太阳能光电转换电池分类及产业链
三、 全球光伏发电产业扩张情况
四、 2011年全球太阳能光电市场发展情况
五、 2013年全球太阳能装机市场规模预测
六、 到2050年全球太阳能发展利用预测
第二节 我国太阳能市场发展分析
一、 我国太阳能产业发展及策略分析
二、 全球太阳能热利用激励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三、 我国太阳能发电产业发展瓶颈
四、 我国太阳能发电产业发展策略分析
五、 太阳能光电和光热技术发展现状和前景
第三节 太阳能光伏产业市场发展分析
一、 全球新兴太阳能光伏市场发展现状及前景预测
二、 2011年全球太阳能光伏发电量
三、 全球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趋势
第四节 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现状与市场前景分析
一、 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现状
二、 2011年政府鼓励新建住宅推广太阳能可再生能源
三、 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问题隐患
四、 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对策和出路
五、 中国光伏发电产业与企业责任分析
第五节 我国光伏太阳能产业发展分析
一、 2011年中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
二、 2011年成为中国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元年
三、 2012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预测
第六章 风能发展分析
第一节 风力的应用分析
一、 风力在提水中的应用
二、 风力在发电中的应用
三、 风力在航行中的应用
四、 风力在加热中的应用
第二节 世界风能市场发展分析
一、 世界风电发展概况
二、 世界风电装机容量发展情况
(一)2011年世界风电装机容量发展情况
(二)2011年美国风电装机容量分析
(三)2011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分析
(四)2011年欧洲风电装机容量分析
三、 未来全球风电产业发展趋势
第三节 我国风能市场发展分析
一、 我国的风能资源情况
二、 全国风电装机总体情况
三、 201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完善风力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
四、 可再生能源风电并网之后将出台国家标准
五、 我国风电市场发展瓶颈分析
第四节 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业发展前景和趋势探讨
一、 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业前景广阔
二、 风电技术的发展趋势
三、 我国风电设备发展前景和趋势探讨
第七章 水能发展分析
第一节 国外部分国家水电发展分析
一、 乌干达
二、 巴基斯坦
三、 奥地利
第二节 我国水电市场发展分析
一、 2008-2011年我国水电产量情况
二、 水能开发历程
三、 我国水电厂自动化的发展回顾
四、 我国水电市场潜力分析
五、 2011-2020年中国水电发展预测
第八章 生物质能发展分析
第一节 世界生物质能发展分析
一、 国外生物质能研发情况
二、 全球生物燃料开发情况
三、 2011年世界生物质能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四、 全球生物能源发展背后的利益格局
五、 生物质能利用成为全球能源发展趋势
第二节 我国生物质能发展分析
一、 我国生物质能资源情况
二、 我国生物质能“十二五”规划
三、 我国开发利用生物质能的意义
四、 广西发展木薯生物质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研究
五、 生物质能产业开发瓶颈分析
六、 我国生物质能源发展方向与对策
七、 生物质能成我国十二五期间发展农村能源重点
第九章 海洋能和地热能发展分析
第一节 海洋能
一、 全球海洋能资源简述
二、 我国海洋能总蕴藏量情况
三、 我国海洋能发展历程
四、 2011年我国海洋能研究与开发利用分析
五、 我国2020年海洋新能源开发迎来新契机
六、 我国海洋能的资源分布
第二节 地热能
一、 全球地热能开发利用概述
二、 全球地热能利用发展的制约因素
三、 我国地热能发展现状
四、 我国大陆地热能资源分布情况及利用情况
五、 2012年我国地热能发展预测
第十章 核能和氢能发展分析
第一节 核能
一、 全球核能利用的机遇和挑战
二、 全球核能发电进展情况
三、 2030年全球核能发电预测
四、 2008-2012年我国核电产量情况
五、 我国核能与国家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探讨
六、核电发展要把握好成熟性和先进性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氢能
一、 氢能源简介
二、 全球氢能发展利用现状和前景
三、 我国氢能源发展概况
四、 我国氢能“进入家庭”的意义
五、 制氢设备(氢能一体机)技术探讨
六、 PEMFC氢能发电系统现状与展望
第十一章 2012-2016年全球及中国能源发展形势探讨
第一节 世界能源消费趋势和预测
一、 未来世界能源消费发展趋势
二、 2030年全球能源消费预测
第二节 中国能源市场发展探讨
一、中国能源生产情况
二、中国能源消费情况
三、金融危机使中国能源需求减少
第三节 2008-2012年我国能源产量数据
一、 2008-2012年我国石油能源产量数据
二、 2008-2012年我国煤炭能源产量数据
三、 2008-2012年我国电能产量数据
第四节 我国能源进口分析
一、 我国能源进口数据情况分析
二、 2012年我国成品油进口情况
三、 中国能源进口依存度分析
四、 我国从俄罗斯年进口石油能源情况
第五节 我国迫切需要发展可再生能源因素分析
一、 我国发展可再生能源原因分析
二、 发展可再生能源解决我国能源增长困境
第六节 中国后续能源战略发展分析
一、 发展后续能源的战略意义
二、 我国能源又面临着三大突出问题。
三、 后续能源发展战略地位正在逐步得到确立
四、 当前我国发展后续能源应采取的重要措施
第十二章 2012-2016年可再生能源发展趋势和战略分析
第一节 世界可再生能源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一、 未来世界可再生能源发展趋势
二、 世界可再生能源市场竞争力趋势
三、 可再生能源工业发展趋势
第二节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形势分析
一、 风力发电规模化发展风头正劲
二、 生物质发电实现盈利或将引发又一波投资潮
三、 太阳能光伏产业 “十二五”实际增速将远超过规划目标
四、 太阳能热水器企业毛利下滑寻求新利润增长点
五、 可再生能源发展前景广阔任重道远
第三节 我国可再生能源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一、 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趋势
二、 2012-205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市场发展趋势
三、 我国可再生能源装备发展趋势
四、 我国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趋势
第四节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前景和潜力
一、 可再生能源发展前景分析
二、 各类新能源前景分析
三、 中国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有利因素
四、 我国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潜力分析
第五节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分析
一、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机遇分析
二、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挑战分析
第六节 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分析
一、 我国可再生能源的战略地位和意义探讨
二、 我国可再生能源规划实施保障战略
三、 推进我国可再生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
四、 推动我国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的战略
五、 可再生能源战略发展的建议
第十三章 2012-2016年可再生能源投资策略分析
第一节 可再生能源投资成本和投资前景分析
一、 风力
二、 太阳能
三、 生物能源
四、 地热
五、 生物燃料
第二节 世界可再生能源投资分析
一、 2011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投资情况
二、 世界可再生能源和高效技术投资走势分析
三、 亚洲国家清洁能源领域投资的重要性
四、 全球太阳能产业投资机会分析
五、 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情况
第三节 我国可再生能源投资分析
一、 我国可再生能源投资情况
二、 2012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投资机会分析
三、 中国在可再生能源投资吸引力情况
四、 警惕新能源产业“高开低走”
第四节 可再生能源的投资估算及其效益分析
一、 投资估算
二、 环境和社会影响
三、 效益分析
通过《2012-2016年可再生能源行业市场运营态势及战略咨询研究报告》,生产企业及投资机构将充分了解产品市场、原材料供应、销售方式、市场供需、有效客户、潜在客户等详实信息,为研究竞争对手的市场定位,产品特征、产品定价、营销模式、销售网络和企业发展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