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市菜价调查
  
  连续高企的菜价令作为消费者的市民连连摇头,而作为生产者的菜农也叫苦。在菜市场里,每500克白菜卖到4元,而农民的交货价格不到2元,还有2元谁拿走了?到底谁是高菜价的受益者?记者近日对开平市的菜价进行了跟踪调查。
  
  调查
  
  菜价高农民收入反而降
  
  由于前段时间雨水不断,开平市城区菜价一路高居不下,叶菜价格每500克最高时达5元以上。照理说,按这样的高菜价,菜农应该可以弥补收成量大幅减少所带来的损失,情况到底是不是这样呢?
  
  几天前,记者前往开平市水口镇沙冈一带走了一趟,当地一菜农满面愁容地对记者说,今年以来天气都很不稳定,连连下大雨,蔬菜的产量大幅减产,只相当于往年的1/5。虽然菜贩上门收购的价格达2元,但比起往年1元的收购均价,只增加了一倍,总体上收入还比往年下降了60%。
  
  百汇市场是开平最大的蔬菜集散地,这里每天凌晨和傍晚都进行着大量的蔬菜批发活动。记者于近日一个傍晚在这里看到,每当一辆摩托车或货车将蔬菜运到,立即就有10多个菜贩将之团团围住,蔬菜一下子就被抢购一空,白菜的成交价为2.5元。
  
  记者在开平市某肉菜市场了解到,普通白菜的零售价为4元。一名来买菜的家庭主妇对记者说,以前一天买2公斤叶菜,现在菜太贵了,而且可选择的品种少,为了节约开支,每天只能买500克。一个相熟的档主告诉记者,一般一个菜档每天零售蔬菜200公斤左右,去除损耗,一般一天的毛利是200多元。当记者认为这算高利润时,该档主向记者算了一笔账:摊档一天要交的各种费用(租赁费、工商管理费、卫生费、保安费)加起来共约70元,这样一天的纯利润是 100多元。“可这100多元是我们夫妻俩起早摸黑挣的啊。”该档主说。
  
  由此可见,每500克白菜卖4元钱,其中约近40%被一手菜贩和二手菜贩瓜分了,小部分则被各类收费收去了,还有小部分被损耗耗走了,而功劳最大的菜农,收益只有菜价的50%,去除化肥农药等生产成本,菜农的收益甚微,甚至亏本。高菜价苦了市民,农民没得益,得益的只是流通环节。
  
  目击
  
  “自由圩”里的轻松交易
  
  要让作为消费者的市民减少开支,让种菜的农民增加收入(或减少因产量降低带来的损失),似乎惟一的办法就是减少流通中间环节。在开平市长沙街道办事处的杜冈圩,记者就见到这样一个活生生的“自由市场”。
  
  在杜冈圩通往省道S274线的一段约200多米的道路两旁,每天下午3时许起就热闹起来,农民和一些商贩从四面八方带着农副产品到来。农民和当地的打工仔甚至是长沙城区的居民也纷纷涌来购买肉菜。在这里,三鸟、猪肉、鱼类、瓜菜、薯类、水果一应俱全,而且价格比城区的要便宜三分之一。一个在此卖菜的农民告诉记者,这个小市场已自发形成10多年,由于大家都是自发的,来去自由,农民卖的东西都是自产自销的,且不需交任何费用,所以有的人称这里为 “自由圩”。“自由圩”的特殊性令农民和消费者都轻松自如和得益。以白菜为例,一般成交价为3元,农民比卖给贩菜可多收益1元,消费者可以少开支1元。
  
  “自由圩”的运作是否合理另当别论,但如果单从让农民和大多数人受益这个角度出发,它的存在和运作都是合理和积极的。
  
  思考
  
  如何让农民和大多数人受惠?
  
  一方面是菜价的高企令市民受损,一方面是菜价的高企未令农民受益,这种让大多数人不受益的现象,确实不是一件好事。菜价是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大事,本报对此也曾作过报道。2007年6月13日《菜农越来越感觉“钱途”渺茫——冈陵蔬菜为何价贱?》一文就反映过开平市塘口镇冈陵蔬菜基地优质白菜的收购价因“垄断”而伤农。
  
  实际上,让菜农受益才能保证生产积极性和蔬菜的供应。这就要保证农民种的菜有多种销售渠道,或者减少销售环节直接面向市场。现行的蔬菜销售形式表面上是市场化的行为,似乎无可厚非,但实际上农民的市场意识并不强烈,更没有与菜贩(特别是搞“垄断”收购的菜贩)抗衡的“资本”,他们种的菜的销售价注定难以卖个好价钱,所以,在现在的情况下,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
  
  一方面,通过政府无形的“大手”拓宽蔬菜的销售渠道。资金、技术、销售,是农民开展种植业的“三大怕”。蔬菜要卖个好价钱,关键就是要拓宽销售渠道,打破菜贩的“垄断”局面,多引入流通公司参与竞争。这方面可寄予供销社更多的职能和责任。由农业部门或供销社组织力量成立助农销售队伍,或牵头引进流通公司参与蔬菜收购竞争。
  
  另一方面,杜冈“自由圩”的蔬菜销售形式也值得推广。政府和有关部门通过多建立不收费或低收费的简易市场,为农民直接面对市场提供方便,提高蔬菜销售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