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种技术跃居世界前列
2005年8月,农业部科教司组织专家对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郭三堆研究员主持完成的“转抗虫基因三系杂交棉分子育种技术体系”进行了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成果将基因工程技术和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攻克了三系杂交棉恢复系狭窄、抗虫性缺乏、可育性不稳以及杂种优势不明显一系列重大难题,取得了重要创新,研究水平跃居世界领先。
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抗虫基因三系杂交棉不仅保持了抗虫棉的特点,而且能提高品种的产量和品质,降低成本,增产幅度一般达25%以上。目前,我国约有5000万亩棉田适宜种植杂交棉,若按此推算,理论上可新增皮棉80万-100万吨,棉农增收100亿-120亿元,相当于目前1000万亩棉田的总产量,相当于增加了一个长江流域棉区。
目前,课题组已经将抗虫基因导入优良棉花品种,获得了抗虫性达90%以上的新种质材料和新品种(系)40多个,选育出一批比对照常规抗虫棉增产显著或品质优良、抗虫性强的新组合。
此外,三系杂交棉还可减少农药用量、保护生态环境,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质检体制改革试点成功
今年7月,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总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认为,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取得圆满成功,已初步具备全面推开的条件。
去年7月,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组织实施了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的试点工作。参加试点的有14家棉花加工企业和8家棉花公证检验承检机构。一年来,在按新体制要求进行的棉花加工、检验试点中,设备运行正常,技术标准可靠,重量准确无误,系统运行平稳,基本达到了试点工作要求。
参加试点的14家企业加工出的棉花品级比普通棉花高6个百分点,加工效率提高一倍以上,加工成本明显降低,效益有所提高。按新体制加工出来的棉花,经过了承检机构的包包检验,质量标准可靠,权威性、准确性和科学性明显提高,受到纺织企业的欢迎。
规模化转基因技术平台建成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李付广博士主持的“棉花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平台的建设及其应用”于今年研究完成。
研究人员将多种转基因技术进行了有效组装,实现了流水线操作,建立了高效、工厂化的棉花转基因技术体系,年产转基因棉花植株6000株以上,有效降低了转基因运行成本;拓宽了受体的基因型范围,显著提高了转基因效率。利用该技术体系获得的转基因材料育成转基因棉花新品种15个,使国产转基因抗虫棉的市场占有率由1998年的5%上升到2004年的62%左右;在冀、鲁、豫、鄂、皖、苏等六个产棉省累计推广国产转基因棉6144多万亩,获得社会经济效益91.6亿元。
大面积推广机采棉首获成功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石河子垦区是中国重要的商品棉生产基地,今年,当地共种植棉花170万亩,其中可供机械采摘的棉花面积已达到54.7万亩。有100台进口采棉机投入到棉花采摘大会战中,采净率达90%以上。
经过科研人员多年的实践和对配套技术的改良,目前机采棉的质量与人工采摘的棉花没有明显差异,其综合质量指标已达到现行棉花等级的“二级”以上,内在品质达到一级标准。由此可见,大力推广机械采棉技术,既可以减轻采棉劳动强度,同时又有利于扩大棉花规模化经营,达到降低棉花成本、提高生产力的目的,最终使棉花产业实现长期可持续性发展目标。
来自推广机械采棉地区的数据显示,在高峰期,一台采棉机日采籽棉超过4万公斤,相当于1000个拾花工的劳动量。新疆农科院农机化所的有关专家指出,一般情况下,一台采棉机可顶600个拾花工。目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拥有采棉机240多台。
据悉,今后,机械采棉技术还将在石河子垦区得到进一步推广和应用,到2010年,石河子机采棉面积将推广至120万亩。
国家棉花科技创新基地建成
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初步形成了以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为基础、以国家棉花改良中心为核心的国家棉花科技创新基地。该基地的建成,使我国具备了世界一流的棉花科学研究的核心设施,为我国在这一领域的重大研究项目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和技术支撑,并成为国内同类研究单位共享的技术平台。
据了解,国家科技创新基地是在科技部和农业部的支持下,于1998年立项批准在河南安阳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开始建设的,先后总投资1.25亿元,新建建筑面积约23000平方米,新购仪器设备262台套,其中1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33台套,并新建一批田间工程设施。一期工程于2002年6月完成,二期建设于2005年完成并投入使用。基地根据我国棉花生产的需要,重点发展棉花转基因技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航天育种技术等,为国内农业高等院校、农业科研机构、棉花生产单位等提供专业服务,同时,开展棉花科技人才培养,面向全国开放实验室、试验辅助设施和南繁基地,并组织国际合作。
1998年以来,国产转基因抗虫棉已累计推广应用7000多万亩,平均每亩可增收约155元,共创造社会经济效益1 08亿元左右。目前,国产转基因棉花彻底打破了美国转基因抗虫棉的垄断地位。
新技术轧花锯片走向成熟
科技部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新技术轧花锯片项目成果转化”项目,采用较成熟的技术和新材料、利用先进的加工工艺制成,大大降低了锯片的不平度,提高了锯片的精度和硬度,延长了锯片的使用寿命,经检测,产品的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GH/T1005-1998标准的上限要求。
目前,该项目生产的轧花锯片市场售价为15元/片左右,而进口锯片售价约为28-32元/片,因而,产品具有明显的市场优势。项目执行一年多来,共生产新技术轧花锯片10万张,销售收入235.5万元,缴税总额为13.2万元,利润79万元。仅2004年一年,生产和销售新技术轧花锯片8万片,产值达105万元。
项目的实施将为我国棉花加工企业提供优质优价的轧花锯片,降低棉花加工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并提高我国棉花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出口创汇能力。
“两无两化”扩大示范获成功
棉花无土育苗、无载体裸苗移栽(简称“两无”)和工厂化育苗机械化移栽(简称“两化”)技术今年在鄂、苏、赣、皖、豫、秦、赣、晋和鲁等12个省100多个优质棉基地县及5000多户扩大示范,总面积1万多亩,示范取得了成功,表现出新技术适应性广和可操作性强等优点,受到棉农的称赞。该技术居同类研究的国际领先水平,它的应用将改变棉花生产方式,提升棉花生产技术水平,促进棉花生产的现代化。适于全国5000万亩棉田应用,产业化,商业化和市场化前景广阔。
据了解,全国主要产棉地区荆门市、安庆市、常德市、枣阳、无为县、彭泽县、新余市、九江县、民权县、镇平县、广饶县、巨鹿县、大垸农场、三湖农场、龙感农场和邓林农场等50多个县和农场,湖北、山东和安徽等产棉大省和农业部已列入明年“科技兴棉”计划,作为主导技术扩大示范,这符合试验、示范和推广三步走的正确步骤,明年进入扩大示范阶段。
导读:育种技术跃居世界前列 2005年8月,农业部科教司组织专家对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郭三堆研究员主持完成的“转抗虫基因三系杂交棉分子育种技术体系”进行了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成果将基因工程技术和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