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微博用户运营总监刘新征发布微博,提醒还在利用微博推广自己微信公众号的微博号小心。他表示,“如果账号没有清除掉公众账号的推广(包括背景图、粉丝服务后台、微博正文引导等),将面临禁言和封号的可能。”
新浪的一些官方的帐号也对这个信息进行了转发。新浪微博“粉丝服务平台”发微博称,即日起针对通过该平台私信群发功能、自动回复、自定义菜单下发二维码图片和营销信息的账号,会进行集中处理。
新浪微博CEO王高飞向媒体解释称,微博封号行动并非针对微信,不管二维码是否指向关注某微信公众号,二维码等垃圾营销都将被处理。刘新征目前已删除上述微博,新浪的两个官方微博也的确没有提及“微信”二字。
腾讯回应此事称,微信对新浪微博整治自身平台的举措表示欢迎。
不少评论人士认为,微博此举是针对微信前几天封杀快的打车红包分享的回击。快的打车方面表示,微信封杀违反了国家反垄断法规定,呼吁腾讯履行开放承诺。微信则解释称,快的打车涉及诱导分享。而这一系列举动,实质仍是阿里与腾讯之争。目前阿里是微博的第二大股东。
用户流失严重导致?
刘新征此前表示,微博禁推微信公众号的理由是,微信的公众帐号既违背了微博的基本价值观,同时又有可能伤害到微博的“护城河”。 不过之后,刘新征删除了这条微博,他表示,未成想大家把这件事和快的被封杀一事扯上了关系,他认为微博和微信在抢夺用户方面会有竞争,但是恶意营销是共同的敌人。
据了解,在今年4月,微博曾采取一些措施,禁止用户在微博上推广微信公众账号。刘新征当时在微博上称,“微信公众号是一个黑盒子,有违微博的价值观”。
“微博推出这个政策的本质,是因为用户的流失严重。”地幔广告首席战略官、牵牛科技总裁袁俊表示。截至2014年9月30日,新浪微博月活跃用户数达到1.67亿。但实际上,“用户在移动端上接入微信的时间至少是微博的5倍以上”。一定程度上,微博成了用户的一个新闻订阅器。从这个角度看,为了让用户留在微博上的时间更长,微博眼下的这一防御举措合情合理。
在此基础上,不少企业或商户在微博上进行营销,并诱导用户通过扫二维码添加微信公众号。假使企业在微信上开店销售产品,那么微博相当于为企业开的微店进行了导流的工作。
“假使微信电商崛起,那么最终受伤害的是谁呢?其实是阿里。”袁俊称。不难理解,阿里的收入完全来自于商户,而阿里体系内的流量购买又十分昂贵。假使微商成了气候,商户纷纷逃离阿里,那势必会给阿里造成不小打击。
与之相应的是,在微信上开店的成本很低,但获取用户很难。袁俊指出,个人卖家开了微店后,一开始还能通过朋友圈的推广获得流量,但两个月后熟人圈子的资源就枯竭了。因此,通过微博获取流量就成了不错的选择。尽管微信也有了自己的广告平台,但目前其广告平台的建设还很不完善,“广告资源还是太少”。
在此次封杀事件之前,阿里系为了增强平台的黏性,从未停止为自己建立护城河。有业内人士称,2011年,阿里曾经将淘宝体系分拆为天猫、淘宝网和一淘网,一部分原因就是认为当时的新浪微博要做社会化电商。“试想一下,一个淘宝网的流量资源毕竟有限,分拆成三个网站后,等于把相应的广告位和流量资源乘以2.5到3倍。”现在,许多淘宝上的中小商户正通过微博来投放广告,相当于又缓解了一部分淘宝上广告资源不足的情况。
阿里腾讯封杀战升级
这场纷争也重新激发了微博与微信之间经久不衰的对抗论。
在袁俊看来,从用户需求上来说,微博和微信间并没有直接的竞争,因为前者是社交媒体,后者是社交工具。但从用户的习惯来看,两者就会面临直接的竞争。毕竟,用户的时间是有限的,当更多精力和关注放在微信上,其商业价值自然比微博大得多。
而除了微信之外,微博的对手还有很多。定位陌生人和地理位置社交的陌陌,定位兴趣与关注点的知乎、豆瓣,定位匿名社交的无秘,定位职场社交的领英和脉脉等,都在分流微博平台中不同的用户群。虽然微博也在不断丰富其产品形态,添加LBS、职场社交等功能,但往往缺乏令人眼前一亮的用户体验,也并不如垂直社交那么红火。
不仅如此,微博长期以来做的都是媒体平台,其传播方式中,名人大V掌握着信息流通的关节,普通的个人用户则长期默默无闻,找不到存在感。后者在微博上长期得不到激励和反馈,便慢慢地不再生产内容,而是变为一个倾听者。由此,微博也渐渐从一个社交媒体变成一个资讯平台,用户的活跃度不高。
当然,此次矛盾激发,更大层面上体现的是阿里与腾讯之间封杀战的进一步升级。在BAT三家中,阿里与腾讯的业务交叉面更多,竞争也更为激烈。早在一年前,淘宝天猫封闭了微信导流的信息。用户点击微信上分享的网址时,会进入手机淘宝的下载界面。今年11月21号开始,腾讯微信又封了阿里旗下快的打车的红包分享功能。微信方面称,快的红包之所以无法在朋友圈分享,是由于涉及诱导分享。不过微信并没有封杀同样有此类行为的跟腾讯有战略合作的“滴滴”。
“显然,当下的事件也是两家公司在对掐,这已经不是新鲜事了。”袁俊称。虽然所有互联网公司都在高呼“开放”,但开放生态系统的前提是不损害自身的利益。可以预见的是,阿里和腾讯间的“安全”地带会越来越窄,类似的互相封杀的行动还会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