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更新的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显示,2015年5月末央行外汇占款26.73万亿,环比减少379.50亿,为连续四个月负增长,但下降规模继续收窄。
“综合几方面因素来看,预计未来外汇占款仍将保持波动中低位运行态势,全年新增外汇占款略少于2014年。”交通银行(8.98, 0.29, 3.34%)金融研究中心团队点评称。
两种口径外占为何反向增长
央行此前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显示,2015年5月金融机构外汇买卖(外汇占款)余额为29.25万亿元,较4月增加321.78亿元,为连续第二个月增长。
央行口径外汇占款和金融机构外汇占款两者呈反向增长,是什么原因造成两者不一致的增长?
招商证券(25.95, -0.11, -0.42%)研究部分析师闫玲称,两者统计口径略有不同,金融机构外汇占款其实是包含了央行口径外汇占款。大方向看,央行口径外汇占款和金融机构外汇占款两者趋势是一致的,均为逐渐放缓。
中国民生银行(9.80, 0.05, 0.51%)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整个金融机构口径的外汇占款大致分为两方面:一是最近几个月外贸顺差规模比较大,大概平均在四五百亿;二是二季度以后人民币汇率相对比较稳定,所以使得一些企业和居民结汇意愿有所恢复或者保持相对平稳,因此在金融机构总的口径里,外汇占款保持平均每月300多亿的增长水平。
由于央行口径外占与金融机构外占口径有所不同,所以呈现出来的增长趋势又有略微不同。“因为中间的桥梁是要通过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央行减少的部分反映出金融机构购汇的规模有所上升,金融机构购汇的需求增加。”温彬解释了央行口径外占减少的原因,他认为这种增加可能是多方面的原因,包括美元和人民币资产结构的调整、对冲的需要,使得购汇增加,购汇增加以后央行的外汇占款减少。
针对两者差异,中国银行(5.05, 0.15, 3.06%)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也向《第一财经日报》表示,长远来看两者趋势一致,短期的偏差体现在金融机构自身持有的头寸多少,但从根本上来讲没有太大差异。
招商银行(18.91, 0.09, 0.48%)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刘东亮[微博]称,目前金融机构外占是正增长,央行口径外占是负增长,两者有差距说明结汇上来的美元是没有进到央行,即央行没有把这些美元收走,也就是说结完汇的美元可能留在银行体系内了。
货币政策仍以稳增长为主
2002年以来,我国的基础货币投放主要依靠外汇占款对冲,尤其是2005年汇改之后,外汇占款基本上成了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渠道。但2012年四季度开始发生转折,随着外汇占款出现趋势性下降,基础货币发行方式出现巨大变化。
第一财经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单景辉称,一方面是新增外汇占款的绝对量开始出现趋势下降,每年的发行规模越来越不够,另一方面就是新增外汇占款变得更加不稳定,这使得外汇占款为主的基础货币发行方式不可持续,央行不得不通过其他手段来弥补这一转变。
近年来,央行开发了多种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包括SLF(常备借贷便利)、PSL(抵押补充贷款)、MLF(中期借贷便利)等,并在今年通过多次降准来弥补基础货币缺口。
单景辉称,目前来看,央行正在尝试构建短端弹性利率走廊机制,并通过PSL构建中期政策利率。利率走廊的上限可借由SLF、SLO打造。央行于2013年开始采用SLF旨在金融机构出现流动性问题时能主动向央行申请。2014年年初央行已经开启了7天之内的SLF操作,有利于构建以隔夜或7天回购利率为政策利率的利率走廊。而SLO是作为公开市场操作的一部分被引入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箱,既可回笼资金也可投放资金,原则上不超过7天,SLO也可帮助构建利率走廊上限。
针对未来央行货币政策走向,招商证券[微博]宏观研究主管谢亚轩认为,目前中国的货币政策仍然以稳增长为第一目标,出现明显转向的可能性很小。表面上看似“善变”的央行货币政策,实际上是受制于多目标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