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连续两年的颓势后,中国外贸进出口在今年迎来喜人走势,进出口总值增速实现了接近20%的2位数增长,且进口表现显著好于出口。具体来看,今年前5个月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增长19.8%,出口增长14.8%,进口增长26.5%,进口增速几乎为出口增速的一倍。

  具体来看,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是助力进口值大幅增长的重要推手,而传统优势产品出口增势则不尽如人意。

  进口方面,美国商品调查局数据显示,衡量大宗商品价格的CRB指数自2015年底的6年多来370点上下的低位开始震荡回升,到2017年5月回升至430点上方,已经恢复至2015年初水平,为2015年以来最高位。在此影响下,今年前5个月,中国进口大宗商品价格由2016年的普遍下跌转为全面大幅上涨。

  从具体商品来看,煤进口均价上涨90.7%、铁矿砂上涨64.8%、橡胶上涨57.3%、原油上涨54.6%、食糖上涨44.7%、成品油上涨40.6%、铜上涨30.1%、铜矿砂上涨23.2%、大豆上涨18.5%、食用植物油上涨15.2%、钢材上涨13.4%、原木上涨11.6%、天然气上涨8.3%。大宗商品价格的走高,同时也推动了日常消费品进口价格的上涨,如奶粉进口均价上涨24.9%、酒类上涨74.3%、医药品上涨18.5%、化妆品上涨38%。

  笔者初步测算,上述不到20类进口商品的进口价格的快速回升,带动同期中国外贸进口值同比增速提升10.6个百分点,对进口值增长的贡献率达40%。而出口方面,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纺织品和服装等传统优势产品出口分别增长14.2%、12.8%、8.6%和8.3%,增幅均低于同期出口总值14.8%的增速,表现不尽如人意。

  进口价格快速上涨除了推动中国外贸进出口值恢复较快增长外,还有利于减轻中国贸易顺差压力以及优化贸易伙伴结构。

  长期巨大的贸易顺差规模,一直以来都是部分发达国家批评中国贸易政策及货币政策的“把柄”,同时也对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资本流动等方面形成压力。近年来,中国货物贸易顺差持续攀升,到2015年升至3.7万亿元人民币的历史峰值,到2016年才略有收窄。

  今年以来,由于进口值增速明显快于出口值增速,中国贸易顺差继续呈现明显收窄态势,总规模还不到1万亿元人民币,仅为9940亿元,较去年前5个月收窄21.1%,而这一走势仅在2009年金融危机时出现过。与此同时,正是由于进口价格的上涨,使得中国与新兴市场贸易增势良好,贸易比重有所提升。前5个月,中国与东盟等“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进出口增速为23.2%,与巴西、印度、俄罗斯和南非等金砖国家进出口增速为46.3%、30.1%、33.7%和35.3%,表现均好于同期中国外贸19.8%的整体增速;而与欧盟、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发达地区的进出口增速分别为16.1%、17.5%、18.5%和16.2%,表现均差于整体。

  这也使得中国与发达市场的进出口值比重较去年同期回落0.8个百分点,与新兴市场进出口值比重提升1.2个百分点,两者比重“一升一降”体现出中国贸易伙伴结构的优化。

  尽管大宗商品价格的快速上涨助推使得近期中国外贸增势喜人,同时还减轻了中国贸易顺差压力并优化了贸易伙伴结构,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主导权和定价权仍掌握在少数发达经济体手中,而贸易保护主义、地缘政治等事件也会对商品价格形成冲击,进而影响中国外贸走势。因此,我们还不能对今年以来外贸进出口取得的成绩沾沾自喜,仍需保持高度关注。

  当前,全球经济形势错综复杂,主要经济体的宏观政策各自为政,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仍在增强。世界若要实现经济复苏,必须坚持全球化,继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而中国则必须更深度地融入世界经济,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赢取主动,才能实现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开放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