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预计,2018年预计将是航天产业的一个风口。舒畅称,从航天全产业链看来,火箭就是类似我们常说的互联网“入口”。

  舒畅解释,卫星想要升空、入轨,最终需要靠火箭来进行运输。同时,制造火箭本身,又需要各类部组件,比如发动机、操控系统等等。所以,从某种程度上看,运载火箭是航天产业中一个中间环节,可以连接上下游两端。

  这条产业链纵向包括火箭制造、卫星制造、发射、卫星运营、卫星应用、地面基站;横向拓展则有空间站运输、装备领域。而火箭就是整个链条最核心的交叉点。为了造火箭,会涉及到上游的电子产品、发动机制造、复合材料、机械加工等成熟的行业领域,目前零壹空间的电子公司也已成立,正在跟重庆谈合作。往下游就涉及卫星应用领域,虽然现在重庆市卫星公司布局还不够,但如果发射成本持续降低,卫星公司将会被吸引过来,同时牵引很大一部分卫星及卫星应用的产业,如卫星通信、卫星遥感等领域。

  “从我们目前掌握的数据来看,国际上卫星发射数量差不多达到一万颗,这一万颗要形成组网,发射升天以后,在轨留存时间可能只有5年,每年都需要有补星的任务,这就是我们面对的市场空间。”舒畅表示。

  如今,在大型卫星发射的市场,SpaceX已占比超过50%。而零壹空间的目标市场,放在微小卫星上,也就是重量在1000千克以下的人造卫星系统。

  “国际发射价格比较高,微小卫星基本上都是3~5万美元/公斤。即便是在发射服务性价比极高的中国,发射成本也在1.5~2万美元之间。”舒畅说,如果能将发射价格降下来,发射频率提高上去,简化发射流程,仅微小卫星的发射市场就可能是个千亿级规模。

  据不完全统计,按照国内相关公司规划,未来三年内将有近1000颗微小卫星的发射需求。

  舒畅说,2015年全球航天产业3500亿美元,火箭只占50亿美元。火箭、卫星、卫星应用产业比例大约1:4:20。这条产业链上的价值可想而知。

  有关机构预测,到2020年,全球航天产业市场总额将达到4850亿美元,中国市场包括运载火箭、卫星应用、空间宽带互联网等将达到8000亿元人民币。

  背景

  军民融合民营资本掀起商业航天发展新浪潮

  近年来,以SpaceX为代表的科技创新企业的快速崛起,颠覆了航天产业的传统发展理念和商业模式。当然,中国企业也不甘落后,中国民营航天企业进一步加快商业航天布局,在商业运载火箭、小卫星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逐渐成长为助推中国航天强国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此形势的推动下,国内民营资本开始进入这一领域,掀起了商业航天发展的新浪潮。

  2015年,“军民融合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与此同时,政府开始就商业航天立法广泛征求意见,中国商业航天的政策窗口逐步开启。《中国制造2025》提出,大力推动航空航天装备领域突破发展。2016年发布的《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明确提到:“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有序参与航天科研生产、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空间信息产品服务、卫星运营等航天活动,大力发展商业航天”。2017年,国家再次提出,要着力深化军民融合发展,加快探索实践脚步。

  零壹空间火箭公司创始人舒畅表示:“几百吨起飞重量的运载火箭还是很难研制,但是我们现在选用一些成熟的技术,推出低成本高可靠性的这种小型运载火箭,从技术上也是完全可行的。”按照舒畅的介绍,他们虽然是一家创业公司,但是合作单位有包括中国兵器、航天科工在内的多家军工企业,国家倡导“军民融合”,让他们受益匪浅。而他们更多的研究重点在于让火箭发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在国际范围内,民营火箭的发展也早有先例。美国知名投资人埃隆·马斯克在2002年建立的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是全球第一个吃螃蟹的公司。2015年12月,SpaceX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发射Falcon9火箭并成功回收,创造了太空史的多个第一。

  业内人士分析,美国的火箭市场为波音与洛马两大军火巨头长期垄断,导致价格很高。在这种商业发射需求的矛盾下,催生了SpaceX这种民营航天的崛起。自从2016年猎鹰FT火箭性能彻底稳定后,SpaceX一年承接的发射数量几乎占去了美国航天发射的半壁江山,而这个比例,还在逐年上升。它也带动了诸如“蓝色起源”、“毕格罗”等一批美国民营航天企业的崛起。而中国的航天发射主要由航天科技集团承接,航天科技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历来以价格低廉而闻名,航天科技集团作为中国航天发射“国家队”,其自身的成本竞争优势已然巨大。这就是中美民营航天背景的最大不同。

  有学者建议,中国民营企业起步晚,第一步要先争取做微小卫星领域的龙头企业,之后再发展商用的运人运货飞行器。舒畅表示,靠着差异化经营和价格优势,中国企业也能在国际市场打开局面。

  链接

  两江新区航天产业投资超300亿元

  重庆零壹空间是两江新区航空航天产业加快发展的生动缩影。

  重庆之前的航空航天产业几乎为零。2010年,国家启动低空空域管理试点改革,两江新区抓住机遇从通用航空破题,将其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于2012年组建两江航投集团专事产业打造工作。通过多年的发展,两江新区通航产业已引进皮拉图斯、恩斯特龙等整机制造企业,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两江航空学院等航空学校,以及通航运营、航空金融、航空文化、航空信息化等全产业链体系。2015年起,两江新区将目光转向更为广阔的运输航空产业。在国家产业布局允许前提下,与中航工业走差异化发展路线,积极介入运输航空,以及拓展航天产业,成功引进了航空关重件、航空钛合金、发动机叶片、航空内饰等一批航空航天先进制造业项目。

  同时,国内首家第三方民营模拟培训机构重庆渝翔航空飞训中心、华夏航空飞训中心也已落户。两江新区航空航天产业已聚集了一批国内外高端人才,初步搭建了通航产业“制造+运营+服务”、运输航空业动力“整机+零部件”、新型复合金属材料“研发+制造+供应链”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累计引进项目近20个,投资超过3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