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共享单车大戏在早期烧钱圈地后,又进入更复杂的变局,风险投资、互联网巨头、政府悉数登场。

  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短途出行行业也激战正酣。创业公司、独角兽、科技巨头、政府以及用户共同形创造了这个风云诡谲的共享出行生态。没有补贴共享单车是否能够存活、创业公司和政府谁该为短途出行负责等国内市场发展过程中未能被回答的问题,似乎可以在美国同侪中找到答案。

  今年六月初,美国共享短途出行平台Lime完成2.5亿美元C轮融资,谷歌风投和谷歌母公司Alphabet领投,估值超过10亿美元,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快成长为独角兽的初创公司。

  Lime于2017年1月成立,提供无桩单车、电动单车以及电动滑板车的共享服务,目前已经融资4轮,累计金额超过3.8亿美元,包括滴滴的天使投资人王刚、风险投资机构Coatue、IDG资本、纪源资本、DCM、诺基亚成长基金、AME Cloud、微光创投都是Lime的投资者。

  Lime在电动滑板车领域的竞争对手Bird,目前则以20亿美元的估值寻求融资2亿美元。几周前,Bird刚以10亿美元估值完成了1.5亿美元的C轮融资,而在今年三月,这家公司斩获了1.15亿美元的融资。

  同在六月,互联网巨头也在共享短途出行之战中风生水起:美国共享出行巨头Uber,以两个月前2.5亿美元收购的初创公司JUMP为实体,在欧洲推出了共享单车服务;Uber和美国德比Lyft在近期于旧金山争相开展共享电动滑板车业务;Uber,Lyft还在竞购已经在纽约和旧金山运行有桩共享单车系统的公司Motivate。

  各玩家出手果断阔绰,即使在科技创新发达、融资环境成熟的硅谷,一家公司或一个产业短期价格如此飙涨也实属罕见。一位美国共享出行公司Lyft的投资人对腾讯《一线》表示,现在投资共享短途出行公司,就像投进去了早期的Uber,之后这些平台要么被大公司收购,要么独立上市,前景诱人。

  然而,快速增长背后也不乏隐患。从诞生以来,Bird和Lime等平台就和前辈Uber一样,遇到来自监管的巨大阻力。Lime的创始团队对此早有预期,他们将前美国交通部高官纳入麾下,早在团队中“埋”下处理政府关系的相关人才。Lime联合创始人兼CEO Toby Sun(孙维耀)对腾讯《一线》表示,Lime的优势就在于重视以及有能力做好政府关系,“重点是找到正确的人,运用正确的方式。”

  但和政府的协调对于该行业来说,仍然是一场攻坚战。监管部门给短途平台的“侵略扩张”开出的罚单动辄达到几十万美元。

  不走Uber扩张老路

  Uber的激进扩张此前似乎是类似平台发展的不可回避之“恶”。规模对于共享出行平台的用户体验至关重要,车和覆盖的城市的数量是用户便捷使用的前提之一。

  Uber此前的“侵略式”扩张因为效果显著,一度成为公司引以为傲,对手争相效仿的方法,但这种“狼性”文化导致事故频发,Uber也随之遭遇产品和公关的双重打击。

  初创出行平台在争夺市场方面分秒必争,尽管如此,Toby Sun强调,Lime不走Uber的老路,一定要先和当地政府沟通达成一致后才铺车。

  Lime联合创始人兼主席Brad Bao(鲍周佳)表示,在已经获得超过30个细分市场的运营许可中,“大半都是独家经营,这就是竞争壁垒”。

  具体来说,Lime的独家经营有两种,一种是与市政当局签订一段时间内(如3年)的排他协议,另一类是“没有写明排他,但政府只跟Lime合作”。

  Brad Bao表示,中国缺乏壁垒的竞争太过激烈,“大家已经看到中国市场的状况,高峰期有接近70家运营商,大家都收不到钱”。

  获得许可后再铺车一方面让Lime平台的每一步走来相对扎实,但是另一方面也带来一些“麻烦”。

  首先,公司的时间成本变得相对不可控。一位共享出行平台中层员工表示,和出租车市场不同,短途出行公司的产品并没有动政府的奶酪,所以政府公关相对容易。但Brad Bao坦言,进入一些城市的时间比预想的要久。

  比如在纽约,该城市已经拥有半政府补贴,半企业(花旗银行)赞助运行的有桩共享单车平台Citi Bike,进入这个市场,Lime用了一年多。而进入之后,和已经颇受欢迎的Citi Bike竞争市场又是一场恶仗。

  Brad Bao告诉腾讯《一线》,“我们投放的无桩车和已经运行的有桩车可以有机的结合,都是城市短途出行解决方案的一部分,这在西雅图等城市的运营数据中得到过验证。”

  其次,美国每个地区的政府监管规则不同,一个城市甚至一个社区都可能拥有不同的标准,这不但给规模化带来挑战,也在某种程度上设置了共享平台的天花板。

  比如,旧金山目前在电动滑板市场的政策是推出24个月的测试项目,只允许五家共享滑板平台投放,已经递交运营许可的公司则多达12家。即使挤进政府名单,该测试项目只允许五家公司总共2500辆滑板车的投放总量。

  一位硅谷投资人称,即使政府放开监管,那么共享短途出行平台在美国发展仍很容易看到瓶颈,对于美国这个车轮上的国家,消费者没有那么容易转到其它的交通工具上来。

  不烧钱的打法

  至少资本市场对短途出行平台颇具信心。每次使用Lime自行车30分钟的花费为1美元,学生享受半价,只需0.5美元。2018年初,Lime在美国推出电动滑板车业务,也是第一个在旧金山、华盛顿、迈阿密投放共享滑板车的出行平台。根据Lime官方介绍,该公司每辆滑板车每天使用次数在8-12次之间。

  除了发放一些头盔等周边产品作为用户礼品,Lime从未实施大规模补贴政策。Toby Sun表示,在没有任何补贴的情况下,公司已经整体营收平衡,实现整体多月盈利。

  Brad Bao和Toby Sun曾分别任复兴昆仲资本的管理合伙人和投资总监。两人在2016年夏天研究共享单车行业,发现了“中国模式”在美国单车市场的机会。

  和中国共享单车平台相比,Lime的市场竞争环境没有那么“险恶”,不太存在竞争对手大规模的恶性攻击。美国共享单车平台的平均折损率在1%左右。和美国竞争对手相比,Lime则具有中国制造业的产能优势和运营经验。

  Brad Bao称,Lime基于中国供应链的整合能力是其能在美国运营的另一关键因素,“中国20多年积累的生产制造能力有核心优势…Lime的反向模式(中国采购、美国运营)将生产力直接变成了服务,省去了传统商品销售的渠道环节。”

  总部位于天津的自行车生产商富士达是Lime所投放单车的制造商,“在中国以外与Lime是独家合作”,Brad Bao表示。这家2018年产量将达到2400万台的制造商,除生产自有品牌自行车外,也为中国无桩单车运营商小黄车ofo代工。

  Brad Bao说,共享单车在海外的扩张“看起来是中国商业模式在全球的发展,但根本上来说,还是基于中国的产业结构和核心优势。”

  在美国做共享平台这样的强运营项目,运营成本变得至关重要。Brad Bao表示,对于大城市,Lime计划按车人比例1:30在人口集中的中心城区投放车辆,而包含郊区在内,整个城市的投放比例约为1:100。

  Brad Bao曾在2017年11月透露,截至2017年底,Lime的投放计划是6-10万台车。相较于广阔的中国市场,这一数量自然不多,但相较于Lime在美国最大的竞争对手Motivate,却是后来居上,Motivate在美开业十年后,目前约有3万辆车在运营。

  Lime不愿透露其他具体的运营数据,但是Toby Sun称,运营成本在不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