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PC互联网时代,如果一个创业者去见投资人,会遇到一个永恒的问题:BAT看中了你的领域怎么办?在没有边界的年代,后来者似乎也看不到希望。
而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很少有投资者会执着于这个问题。阿里巴巴和腾讯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无垠生态,而今日头条、拼多多、快手等小巨头的崛起,则充分说明只有善于“造风”的创业者才能活下来。尤其是拼多多,它看起来比较小,看起来无法规模化,但是它抓住了下沉市场的需求,一大批隐蔽的消费潜力被激活,平台的可能性也迅速被放大。
总体上来说,新消费平台的机会,要从供给端两手抓,通过规模经济,以及产业链的重构才能与新品牌利益一致,从而形成护城河。对消费品企业来说,往往需要从产品设计、生产、销售整个产业链,打破固有的旧模式,提升效率才能建立壁垒。
10月3日,有二十七年历史的广东惠州三星电子正式解散,新的代工厂将转移到人力成本更低的越南和印度。惠州三星是三星手机在国内的最后一家代工厂,此前,深圳和天津的工厂也分别在2018年前后关闭。事实上,不仅仅是三星,早在几年前,越南已经取代中国,成为耐克运动鞋最大的代工国。
代工产业转移的背后,是不断上涨的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以及贸易摩擦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一些制造业企业开始受到挑战。
失去外贸订单后,工厂里还剩下什么?位于上海市闵行区外环外的一家制衣厂厂长曾透露,即使是处于郊区,其人工成本也面临增长的压力。“像很多羊毛衫的生产,我们都是人工织,光这个成本就两三百。前十年我们是给品牌代工,后十年还是想走品牌化的道路。”
过去几年,这家工厂的服装自建品牌一直没有起色,在进驻商场、线上开店等方面做了很多尝试,但收效甚微。高风险与高成本,成为制约传统制造工厂品牌化的障碍。以一只市场价40美元的罗技鼠标为例,罗技公司从品牌和设计环节获得了8美元的利润,有芯片技术的零件供应商取得了13美元的收益,而位于中国苏州的罗技鼠标装配厂却仅仅只分享到了3美元,占整个零售价的7.5%。
在孚日家纺工厂里,三四百块出厂价的毛巾,贴上大牌品牌之后,立马成了5000块的奢侈品。一边是中国工厂遭遇品牌商的剪刀差,一边是中国有着全球最广大的消费群体:Costco入华开业就被疯抢到限流,马斯克加速在上海开建特斯拉唯一一座海外超级工厂,以及拼多多4年超5亿消费者的超高增速,无一不证明着,这一市场还有着巨大的空间。据《经济学人》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拥有全球最庞大的中产阶级——数量超4.7亿。
在这片蓝海下,与其“追风”不如“造风”,品牌化、数字化是中国制造业唯一的出路。新一轮工业革命趋势下,也倒逼整个传统制造业进行变革。好在无论是阿里巴巴、京东、严选还是拼多多,都已经在向产业链下探,从最深层次的解剖面来为“中国制造”输血。挑战很大,机遇同样很大,有没有机会抓住跨越风险和机遇的桥梁,将是中国工厂集体面临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