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节能环保产业是战略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也是全国统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重要举措。日前,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9月11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介绍,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力度持续加大,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也在加速释放,环保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也在不断提升。根据测算,去年全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大约是1.78万亿元,比2018年增长了11.3%,远高于同期的国民经济增长速度。

 

环保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我国环保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环保产业的营收达到1.6万亿元左右,比2017年增长18%以上,根据测算,2019年全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大约是1.78万亿元,比2018年增长了11.3%,均远高于同期的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其中,2019年环境服务业的营业收入大约是1.12万亿元,同比增长23.2%。2019年列入统计的11229家企业,环保产业的营业收入总额达到了9864亿元,同比增长13.5%,从业人员数量近70万人。

赵英民介绍,当前,我们国家环保产业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在快速缩小,环境技术水平显著提升,一些技术和产品可以基本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燃煤锅炉、工业炉窑电除尘、布袋除尘等部分产品和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根据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的调查,去年3535家重点企业的研发  经费支出达到了158亿元。

“包括超低排放在内的一系列绿色制造和污染治理新技术,实现了产业升级和高效治污相统一。”赵英民说,这方面有很多的技术,比如说区域内火电厂超低排放,火电超低排放技术我们是世界领先的,目前超低排放装机机组容量已经达到了80%,超低排放技术也正在由火电行业推广应用到钢铁以及其他行业。像新能源车、柴油车治理等,都是高技术、新技术的应用,不仅仅是在污染末端治理,更多的是在绿色制造、绿色生产、产业升级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此外,我国环境服务模式在不断创新,第三方治理、环境绩效服务、环境金融等服务业态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互联网++”的模式、PPP模式、生态环境导向的开放模式等,在环境治理领域得到了创新和应用。

赵英民表示,针对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生态环境部高度重视,并将从五个方面的工作来推动环保产业发展: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强化资金引导。二是完善生态环境标准体系,拓宽环保产业的市场。三是会同有关部门出台和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财税、价格、金融、贸易等优惠扶持政策,积极支持环保企业的发展。四是积极开展环境服务模式的创新,提升环境服务的水平。五是夯实工作基础,推进环保产业的统计、调查、政策评估工作,及时掌握环保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生态环境部高度重视环保产业发展,从加大资金投入引导、拓宽和规范环保产业市场等方面积极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司长邹首民在此前生态环境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20年,生态环境部配合财政部,安排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资金和农村环境整治资金523亿元,各级地方政府也加大污染治理投入,环保产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将会同有关部门,出台和落实环保产业税收优惠、金融扶持政策,支持环保产业发展;完善生态环境标准体系,拓展环保产业市场;积极开展环境服务模式创新,推进工业园区第三方治理、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等,提升环境服务水平。

落实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

赵英民强调,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最后一个秋冬季,也是《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最后一个秋冬季,同时还面临着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势。他介绍,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生态环境部将统筹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和蓝天保卫战的重点任务,服务“六稳”“六保”,落实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抓好已经出台的蓝天保卫战各项任务措施的落实,巩固已取得的空气质量改善成效,不搞层层加码,落实部门、地方责任,确保今年的蓝天保卫战圆满收官。

2017年4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设立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由生态环境部牵头,会同科技部等部门和单位,集中优秀科研团队,针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重污染成因、重点行业和污染物排放管控技术、居民健康防护等难题开展集中攻坚,推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经过三年的努力,2900多名科技工作者团结奋战,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的科技突破和研究成果。其中,通过大规模科学观测和实验研究,采取多技术融合方式,从污染物排放、化学转化、气象条件、污染传输等四方面,弄清了区域大气重污染成因和来源,并且形成了广泛的科学共识。建立了区域和城市高时空分辨率的排放清单,摸清了区域污染物排放现状,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的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精准识别了区域“2+26”城市和重点行业的关键问题,形成了重点行业和城市关键问题识别与精准治理技术体系。

赵英民透露,绿色环保产业不仅带动了经济发展,也产生了良好的环境效益。他介绍,经过三年的努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的PM2.5平均浓度从104微克/立方米下降到70微克/立方米,累计下降了32.7%,平均重污染天由37.4天下降到14.1天,下降了62%。同时,对重污染天气应对更加精准,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完善重点区域应急联动机制,建立快速有效的运行模式,保障启动区域应急联动使各相关城市及时响应、有效应对。

“我们针对精准科学防控,也是基于攻关项目的成果之一。”赵英民介绍,通过对39个重点行业中的企业开展了精准的绩效分级,根据企业的环境绩效分成了A、B、C三档,A类企业在重污染天气的情况下可以少减排或不减排;B类就是要按照要求进行相应的减排;C类可能就要更多的减排。通过差异化管理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实现了通过环境管理来推动产业升级、技术进步、高质量发展,“效果非常明显,也得到了企业的欢迎。”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按照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要求,做好攻关项目成果宣传应用,充分利用已经建成的人才、平台、数据等资源,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组织开展臭氧复合污染控制科技攻关,支撑PM2.5和臭氧的协同治理,进一步提升大气污染治理的科学性、精准性,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推动区域能源、产业、交通运输结构的调整,发展壮大节能环保产业,从而推动整个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和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