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防科工委船舶行业管理办公室统计,2007年全国造船完工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89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0%。2007年我国承接散货船订单达到7611万载重吨,超过日韩,位居世界第一。自主设计的大型矿砂船(VLOC)首次批量承接达16艘,标志着我国船型开发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国家对壮大船舶工业实力作出了战略部署。按照这一战略部署,中国造船人也已绘就了“十一五”的发展蓝图。预计到2010年,我国造船能力达到2100万载重吨,造船产量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5%以上,初步形成中、日、韩三足鼎立的世界造船竞争格局。 未来几年,世界经济总体趋势仍然乐观,中国经济继续保持较高增速,带动全球海运量继续增长,国内、国际船舶市场需求持续旺盛。据预测,“十一五”期间,中国新船需求量为3100万载重吨,年均需求量约为620万载重吨。
  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把中国建成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强国,是中国造船界的共同目标。以中国船舶工业“国家队”两大船舶集团为例: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CSSC)提出,到2010年,年造船产量要确保900万载重吨,力争1000万载重吨,进入世界造船集团“三强”行列;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CSIC)提出,到2010年,年造船能力要达到1000万载重吨。未来的5-10年,是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而紧紧抓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把我国建成世界造船大国、强国,关键要看“十一五”,已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
  从总体上看,中国船舶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但是我国造船工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尤其是与韩国、德国等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大而不强的问题,我国船舶工业高附加值配套产品主要依赖于国际进口。从根本上提高我国船舶工业的竞争力,就必须制定正确的船舶工业发展战略。我们认为船舶工业振兴战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建立船舶工业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国家积极扶持船舶工业技术创新,积极促进船舶配套工业的发展。
  本报告由公司交通研究小组专家集体撰写,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交通部、国防科工委、国研网和克拉克森等国机构。本报告是广大船舶制造企业、船舶配套企业和船舶研究机构把握市场趋势,制定自身战略不可缺少的工具。


〖 目 录 〗

第一章 我国船舶工业发展概况
第一节 我国船舶工业政策特征
一、我国船舶工业投资政策
二、我国船舶工业税收政策
三、我国船舶工业出口政策
四、船舶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第二节 2007年船舶工业发展回顾
一、经济快速增长,造船量实现历史性跨越
二、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船舶出口继续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四、造修船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生产能力迅速扩大
五、地方船舶工业迅猛发展
第三节 我国船舶工业与国际船舶工业的主要差距
一、能力结构不合理,高水平能力不足与低水平重复建设并存
二、企业规模偏小,规模经济作用发挥不充分
三、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技术水平提高缓慢
四、成本优势减弱
五、船用配套设备国产化水平停滞不前,实际装船率大幅度下降
六、管理相对落后,造船模式转换缓慢
第二章 全球造船行业发展概况
第一节 生产状况
第二节 国际竞争格局
第三节 造船业并购
第四节 生产模式的变化
第五节 全球船舶制造国际转移趋势
第三章 韩国造船业分析
第一节 2007年船舶行业经营状况
一、产量
二、效益
第二节 船舶设计
第三节 船舶生产
第四节 造船材料
第五节 生产成本
一、钢铁
二、科研
第六节 发展趋势
第四章 日本造船业分析
第一节 2007年船舶行业经营状况
一、产量
二、效益
第二节 日本造船业的地位和特点
第三节 日本造船业结构分析
第四节 日本造船业发展目标
一、确保国内1000万吨规模
二、确立领先世界海运造船的技术实力
第五节 日本造船业的产业政策
第六节 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战略
一、集约、重组和强化同盟
二、生产技术的高级化、人才培养和技能继承
三、基础开发研究、技能的再构筑
第五章 欧洲造船业分析
第一节 欧洲船舶工业发展战略
第二节 德国造船业
第三节 法国造船业
第四节 挪威造船业
第五节 英国造船业
第六章 世界主要造船企业国际化战略分析
第一节 韩国现代重工造船厂
一、2007年经营状况
二、船舶制造能力分析
三、企业创新能力分析
四、公司优势和劣势
五、公司国际化战略分析
第二节 大宇造船海洋工业公司
一、2007年经营状况
二、船舶制造能力分析
三、企业创新能力分析
四、公司优势和劣势
五、公司国际化战略分析
第三节 日本三菱重工
一、2007年经营状况
二、船舶制造能力分析
三、企业创新能力分析
四、公司优势和劣势
五、公司国际化战略分析
第四节 日立造船
第五节 三星造船
一、2007年经营状况
二、船舶制造能力分析
三、企业创新能力分析
四、公司优势和劣势
五、公司国际化战略分析
第六节 大岛造船
三井工程与造船(没有)
一、2007年经营状况
二、船舶制造能力分析
三、企业创新能力分析
四、公司优势和劣势
五、公司国际化战略分析
第七章 “十五”期间中国造船业分析
第一节 生产状况
第二节 国际市场地位
第三节 产品结构调整
第四节 造船效率
第五节 国内市场竞争结构
第六节 行业管理体制改革
第八章 中、日、韩三国船舶行业竞争力对比分析
第一节 制造能力
一、中国
二、日本
三、韩国
第二节 新产品开发能力
一、中国
二、日本
三、韩国
第三节 成本状况
一、中国
二、日本
三、韩国
第四节 配套能力
一、中国
二、日本
三、韩国
第五节 三国船舶行业竞争发展趋势预测
一、三国船舶行业竞争力综合评定
二、三国船舶行业竞争发展趋势
第九章 中国主要船舶企业制造国际化战略分析
第一节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
一、公司概况
二、主要产品分析
三、“十五”发展回顾
四、产能分析
五、技术创新能力分析
六、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
七、国际化战略分析
第二节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
一、公司概况
二、主要产品分析
三、“十五”发展回顾
四、产能分析
五、技术创新能力分析
六、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
七、国际化战略分析
第十章 “十一五”世界船舶工业发展预测
第一节 集装箱船
一、发展历程
二、供需状况分析
第二节 干散货船
第三节 油轮
第四节 旅游船
第五节 液化气船及化学用品船
第六节 冷藏船
一、冷藏船市场现状
二、国际冷藏船需求预测
第十一章 中国船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
第一节 战略优势分析
一、劳动力资源优势
二、基础投资优势
三、强大的配套优势
四、政府支持
五、国内船舶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分析
第二节 战略机遇分析
一、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二、船舶制造业国际转移趋势
三、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呈上升趋势
第三节 战略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二、区域布局目标
三、市场份额目标
第四节 战略措施
一、强化科技进步,提高船舶工业技术水平
二、推动行业重组,促进产业集中度提高
三、彻底开放市场,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四、推动船舶配套产品迅速发展
五、建立船舶出口担保及融资机制
表1.1 2007年三大造船指标比较
表1.2 2007年和2006年中国大陆各船型手持订单情况表
表2.1 主要船型新船价格指数变动及最新船价情况
表2.2 大型集装箱船规模经济性比较
表2.3 2007年底全球主要船企LNG船手持订单一览表
表3.1 2006年主要国家(地区)三大造船指标在全球市场的占比(%)
表3.2 韩国九大造船公司主要产品介绍
表4.1:日本五大厂商利润预测
表4.2:日本三大制船厂的盈利预测
表5.1:LeaderSHIP2015计划提出的战略措施建议
表5.2 2007年底主要造船国和地区手持船舶订单一览表(与2006年底比较)
表5.3 德国造船厂主要分布在五个沿海联邦州
表5.4 德国远洋船三大指标发展统计
表5.5 2006年德国各主要船型销售和新货单情况
表5.6 德国内河造船业发展情况
表6.1 2007年6月全球造船企业手持订单前50强排名统计
表6.2: 2004-2009年三菱重工业绩预测和估值分析(¥ mn)
表6.3: 2004-2009年三菱重工营业利润分板快情况(¥ mn)
表6.4 三井历年财务状况
表7.1:2001-2007年全国民用钢质船舶产量情况
表7.2 2007年三大造船指标比较
表7.3 2007年船舶出口量值表
表7.4 2007年船舶出口州别表
表7.5 2007年船舶出口企业表
表7.6 2007年世界主流船型三大造船指标一览表
表7.7 2007年1-12月我国各省市民用钢质船舶产量情况表
表7.8 2007年全国主要省份船舶出口额一览表(出口金额在5亿美元以上)
表7.9:日本对船舶及配套工业基本情况判断
表7.10:日本船舶工业和配套业竞争战略概要
表7.11:韩国造船业长远目标、基本战略及具体措施
表7.12:韩国船舶工业与中国竞争战略策略
表7.13:韩国主要船企生产设施扩建动态和计划
表9.1 2007年手持船舶订单量排名
表9.2 2007年世界造船集团承接新船订单十强榜
表9.3 2007年世界造船集团造船完工十强榜
表9.4 2007年世界造船集团手持船舶订单十强榜
表9.5 中船重工主要造修船设施一览表
表10.1 现有油船船队船龄结构
表10.2 1996~2007年豪华旅游船保有量
表10.3 豪华旅游船船队规模结构
表10.4 1978~2007年世界豪华旅游船完工量(以吨位计)
表11.1:世界主要国家船舶融资的政府支持性政策比较
图2.1 二战后历年新船订单量比较
图2.2 2007年造船指标新纪录
图2.3:世界造船中心和造机中心向中国转移的趋势图
图3.1 2002~2006年全球三大造船指标完成情况
图3.2 2002~2006年韩国三大造船指标完成情况
图3.3 2002~2006年韩国造船业从业人员布情况
图3.4 2006-2007年韩国造船企业各季度营业利润及增长率
图4.1:2000-2007财年日本五大造船厂商营业利润率及营业利润增长情况
图4.2:2007年日本五大造船厂商盈利水平迅速复苏
图5.1 世界主要国家造船业所处产业阶段
图7.1 2001-2007年全国民用钢质船舶产量增长率走势情况
图8.1 2008年1-2月中、日、韩承接新船订单船型分布图
图8.2:日、韩、中三大造船国家比较优势(2005年之前)
图8.3:2008-2012年亚洲年度VLCC运力计划表
图8.4:2000-2012年韩国造船业股权及资金利润率情况
图10.1 集装箱船船队增长预估
图10.2 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BDI)走势
图10.3 世界新船订单构成及散货船所占比例
图10.4 散货船船队船龄结构
图10.5 在现有订单情况下未来散货船船队增长情况
图10.6 油船综合平均现租费率
图10.7 油船船队增长预估
图10.8 2003~2006年北美地区海上旅游人数变化情况
图10.9 世界豪华旅游船船队的船龄结构
图10.10 1996~2007年豪华旅游船建造市场三大指标
图10.11 世界豪华旅游船手持订单量分配(以吨位计)
图11.1:影响船舶市场的主要因素
图11.2:世界历年船舶产量地区构成统计------船舶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