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地缘政治与能源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进入2007年以来,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上升通道,也间接推动了能源需求的扩张。与能源高价相关联的,则是各国、各国际组织和能源公司之间,为掌握油气资源和能源规则而展开的激烈博弈。

国际能源供需之间日益扩大的差距,是国际能源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此外,国际投机资本的推波助澜,也对油价飞涨起到了巨大作用。由于石油本身的稀缺性,众多海外基金已经将其作为战略投资和炒作对象。以美国为主的国际投机资本从石油价格上涨中获取巨额利润,并在其国内实现了经济利益的再分配,但广大发展中能源消费国则因无法控制国际能源份额,而成为高昂能源价格下的牺牲品。从地缘政治方面来看,伊拉克战争战而未决,石油产量始终未能恢复到战前水平;美国一再威胁要对伊朗动手,而伊朗则以发动地区战争和封锁霍尔木兹海峡相应对。尽管最近局势有所缓和,但引发战略紧张的根源———巴以关系并未得到根本扭转,中东仍然是影响能源市场信心的重要因素,油价急剧动荡的可能性并未消除。与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不同,各国目前经济发展情况普遍良好,高油价和高经济增长率似乎并行不悖,欧美国家的能源战略也未进行大幅调整。但对包括中国、印度在内的亚洲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油气需求激增,国内存储有限,海内外资源开发进展也不大,因此,油气价格的上涨已经引起了多个产业链的连锁反应,产生了较为严重的经济通胀和社会压力。

能源市场多极化

尽管目前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仍拥有近80%的全球原油储量,但其产油量占世界石油总出口量的比例却从30年前的80%下降为40%。由于自身剩余产能接近枯竭,又受到俄罗斯、墨西哥和非洲、中亚等新兴产油国的外部冲击,欧佩克影响力正在不断下降。随着欧佩克内部成员国政治利益、经济利益的分化和差异,对石油产量的调控日益艰难,沙特、科威特、阿联酋与伊朗、委内瑞拉、印尼、伊拉克等国的石油策略分歧日益明显,在2007年11月举行的第3次欧佩克首脑会议上,沙特国王阿卜杜拉发言反对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将欧佩克“泛政治化”的提议,是欧佩克内部冲突的正式体现。虽然欧佩克承诺要保证国际市场的能源供应,却没有做出集体增产的具体行动。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欧佩克怎样吸引俄罗斯、安哥拉和苏丹等新兴产油国的加入,壮大欧佩克实力,增强抵抗工业化国家压力的能力,将是该组织成立30多年以来面临的巨大挑战和机遇。具体到国家而言,尽管美国依靠其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在全球能源格局中拥有独霸地位,但在伊拉克战争以后,由于地区威胁的消除,美国与沙特、科威特等主要欧佩克国家在国家利益方面根本性差异加剧,新兴能源大国地位上升,中印等能源消费国的能源外交也全面开展,这些因素都对美国在能源板块中的霸主地位形成了挑战,国际能源市场的多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石油国有化成潮流

长期以来,西方巨型跨国能源公司垄断国际能源市场,决定着国际能源市场的游戏规则。但随着国际油价不断冲高,产油国纷纷废止以前“过分慷慨”的产量分成协议,希望从中获得更多财富,上世纪70年代“石油民族主义浪潮”的一幕似乎又在粉墨登场。在俄罗斯,俄政府的主要策略表现在重要矿产资源收归中央的步伐越来越快。2005年通过的《矿产资源法》草案正式生效,俄自然资源部的管理权限扩展至整个矿业领域,极大地加强了国家对资源的垂直控制,外资对“战略性”油气田的所有权受到严格限制。2007年4月,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完成对萨哈林2号项目50% 1股的收购,壳牌石油及其日本伙伴三井和三菱在该项目中的股份减半,是俄罗斯能源战略的成功案例。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在2007年年初第二个任期上任伊始即宣布,将对国内整个能源行业和电力行业实施国有化,并公布了企业国有化方案。哈萨克斯坦议会于2007年9月批准一项法案,赋予政府废除自然资源合同的权力。为了对石油资源进行国有化控制,尼日利亚油气改革委员会紧接着也于10月宣布可能修改授予国际石油公司的税收条款。玻利维亚政府甚至在8月份派遣军队占领天然气田,宣布对能源工业实行国有化,并威胁国际性石油公司如果不接受新合同的话,将被驱逐出境。随着油价的节节攀升,资源国与西方跨国石油公司围绕资源占有和开采等游戏规则而展开的博弈也日趋激烈,目前看来,资源国在这场斗争当中暂时占了上风:跨国石油公司拥有的石油资源不足世界全部资源的7%,而产油国的国营公司则拥有绝对比重。但问题也随之而来:除了沙特阿拉伯之外,资源国几乎不拥有进一步发展油气工业所需要的资本和技术,反过来造成开工不足与产能下降,从而进一步推高了国际能源市场的价格。

能源机制遭挑战

一方面,新的石油交易所纷纷成立,西方一统天下的石油定价权面临冲击。目前,全球主要石油期货交易所分别是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IPE)、东京工业品交易所(TOCOM)和新加坡交易所(SGX)。这4家交易所几乎垄断了全球范围的主要石油期货交易,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基本上都由它们决定。但2006年以来,伊朗与委内瑞拉先后宣布成立石油交易所,卡塔尔、阿联酋纷纷推出开展石油期货贸易的商业交易所,上海石油交易所的能源期货贸易也逐渐走向正轨。2008年,俄罗斯圣彼得堡石油交易所也将开张。未来,俄罗斯出口石油的1/3至1/2将在那里交易。尽管其他地区新成立的石油交易所影响力与美英市场不能比拟,拥有石油交易所也并不意味着最终获得石油定价权,但这无疑是影响石油定价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石油美元地位面临冲击,国际能源金融市场面临再造。由于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世界原油期货交易大都以美元计价,这种局面进一步巩固了美元的霸权地位。不过,2007年美元持续走弱,美国次贷市场引发的深层次危机愈演愈烈,石油美元的地位也正面临强烈冲击:伊朗和委内瑞拉先后宣布以欧元为出口石油计价,俄罗斯则准备以卢布为油气出口计价。如果这些重要的油气出口国放弃石油交易美元计价制,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融体制将经历剧变。美元的竞争对手欧元和日元正在填补空白,而“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也准备让各自的货币行使新的使命。全球地缘金融战争正在加剧,美国在石油交易中的美元垄断地位正日益受到冲击,美元将逐步失去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的优势。

全球治理与中国对策

作为最重要的战略商品,能源与国际政治密切相关。人们在研究能源及其相关问题时必须把全球能源市场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和思考,不仅看到国家和地区的地理属性与能源问题的关系,还要深刻认识到,能源安全是一个在全球化大趋势下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国如何处理彼此间的能源关系。这种关系有时表现为竞争,但更多的时候是而且必须是对话、协调与协作。能源链上的各方必须对一体化这一现实有清醒的认识,全球只有一个复杂的能源体系,对于所有参与者来说,安全就在于这个一体化大系统的稳定。能源问题的解决,只能放到全球共同治理的大背景中去。可喜的是,在2007年12月巴厘岛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各国就节能减排,应对全球变暖方面初步达成了妥协:在二氧化碳排放方面富国对穷国的经济补偿,节能新技术的转让,都将既有利于环境的保护,也有利于能源供需矛盾的解决。目前,随着经济的强势增长,中国每年对能源的需求不断上升,因此在国际上与国情类似的印度一道被一些西方国家称为高油价的罪魁祸首。但发展是一个国家的基本权利,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与牺牲的中国,有资格也必须通过国际能源体系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这是客观现实,也是无可厚非的;而国际能源价格的居高不下,里面有着种种相互关联的复杂原因。所以,单纯地指责中国和印度造成国际能源价格上涨毫无道理,也是不公平的。对于中国而言,在国内,转换发展观念,改变产业模式,引导理性消费,以实现经济可持续性增长;在国际上,与众多产油国和消费国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以和谐世界理论消除安全困境和“中国威胁论”带来的负面影响。妥善解决中国的能源供应安全,是中国国力持续有效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中国成为全球性大国的必要前提。如何群策群力,应对这道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高油价时代的中国政府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