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两年前与其中国三大合作伙伴之一的嘉里分手之后,可口可乐公司(下称可口可乐)如今又传出与另外一家合作伙伴中粮集团(下称中粮)分手的消息。

尽管对于可口可乐全面收购中粮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下称中粮可口可乐)一事,双方对外都公开予以否认,但是分手传闻似乎并非空穴来风。

利益决定取向

“可口可乐方面从来没有发布过这样的信息,同时也没有过这样的计划。消息是不正确的。”针对可口可乐将全面收购其与中粮合资的中粮可口可乐全部股份的传闻,8月27日,可口可乐中国公共事务方面的负责人用略带紧张的语气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而中粮可口可乐方面公共事业与传讯部经理余毅也表示,这个传闻只是媒体的猜测,并没有任何根据。

“中粮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是由中粮集团和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合资成立的饮料公司,是国内唯一由中资企业控股的可口可乐装瓶集团。”在中粮集团的网页上,有这样一句对双方的合资公司——中粮可口可乐的介绍。

事实上,作为合资公司的中粮可口可乐也如其他的中外合资企业一样,其本身并不完美。“双方要平衡在合资公司内的利益,以及要取得在产品、市场特点等方面一致的认知,这无形中导致的运营成本过高会造成很大的内耗。”营销专家李志起对记者表示。

此外,“由于可口可乐目前在中国有两个合作伙伴——中粮和太古,因此在利益分配上的问题可能就是造成其矛盾的最大问题。”李志起说。

据了解,可口可乐在中国目前的两大合作伙伴中,其对太古可口可乐是控股的,而对中粮可口可乐并未控股。这就意味着如果两家合资公司在产品的销售上发生矛盾的时候,可口可乐基于利益的考虑很可能会站到太古可口可乐一边。

不过可口可乐以及中粮、太古三方都是小心翼翼地维持相互的合作,并没有把矛盾摆在台面上。

分手铺垫嫌疑

2007年8月,中粮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中国食品发布公告称,中粮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与可口可乐全球装瓶业务投资集团在华投资的独资公司可口可乐中国实业有限公司(下称可口可乐中国实业)进行一系列股权变更交易。

根据双方协议,中粮可口可乐将首先向可口可乐中国实业出售其所持有的包括成都、哈尔滨、昆明、太原、武汉、吉林的装瓶厂股权,并转让上述各个装瓶厂所欠中粮的所有未偿股东贷款。

作为交换,中粮可口可乐以2.7亿元人民币代价收购可口可乐中国实业持有的北京装瓶厂40%股权,从而使中粮可口可乐持有的股权增至75%。同时,山东的两家装瓶厂也将成为中粮可口可乐的附属公司。

“股权转换双方都有自己的考虑,比如中粮,可以借此取得北京和山东市场的控制权,而可口可乐获得了西南和东北的市场空间。”李志起表示。

但业内也有意见认为可口可乐此举成功地将中粮可口可乐限制在了华北以及西北市场上。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可口可乐通过这次股权变更交易,在中国西南、东北等市场上有了更大的腾挪空间,同时也会由于持有的控股权而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

对于此次股份转让,可口可乐中国饮料有限公司副总裁兼公共事务总监李小筠则表示,是为了使两个装瓶集团能作出更好的地区资源整合,令装瓶系统的管理布局更合理及更有效率。

股权的交换无疑有利于中粮可口可乐与可口可乐中国实业的资源整合,但是如果可口可乐真的对中粮可口可乐的股权进行全面收购的话,也似乎变得更加方便。

独资路径猜测

“从趋势上来看,外资企业在借力中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之后寻求独资之路,是必然的。这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结果。”李志起表示。

东方艾格分析师陈树伟表示,目前随着碳酸饮料市场逐渐式微的趋势,可口可乐很可能借助其碳酸饮料已经成熟的生产和销售平台先进行非碳酸饮料的独资。

去年,可口可乐与中国中医药研究院成立了中可中医药研究中心,这无疑为其以后发展非碳酸饮料奠定了技术基础。而可口可乐将旗下的装瓶集团引入中国也为其以后的独资道路准备了生产的平台。

据了解,目前可口可乐中国实业在成都、重庆等十个省市设立了可口可乐装瓶厂,拥有14000多名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员工,主要业务为生产、包装和销售可口可乐品牌饮料。

“作为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获得最大的市场价值是可口可乐的最终目标。因此,一切皆有可能。”陈树伟对本报记者表示,可口可乐在初始进入中国的时候,选择中粮无疑是看中了其国企的背景,以跨越进入中国的政策门槛,并享受一定的政策优惠。

然而如今,可口可乐在中国市场的销售日趋成熟,并且能够对中国政府的政策做到精准的把握,因此,可口可乐是否需要中粮这根拐杖确实是一个值得怀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