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姐是北京某外企的白领,因为想做“时尚达人”,换季时节花在服饰和化妆品上的费用不菲,而春节前后,北京正是春季流行的服饰和化妆品集中上市的时间段。通常王小姐都是很会算计的:在她中意的专卖店里看重了某款服装或者鞋和包等,再转到该品牌在其他商场的专柜去购买,理由很简单:通常过节北京总是有几个百货商场会搞返券或者打折的活动,算下来能省不少钱。   但今年过节王小姐却有点郁闷:她利用一天时间,接连跑了三家搞活动的百货商场,最后却两手空空。应季新品巧妙避开“打折期”
  
  虽然节日促销是商场与供货商都要面对的必修课,更何况今年春节,受到天气影响,很多人都选择了留京过年,更给商家提供了难得的销售黄金期。但商场的打折促销,对很多供货商来说,都会带来一定的损失,尤其是经销商,如果按着商场要求参加活动,销售的价格甚至要低于从厂家的拿货价格。

  但对于一些走流行路线的时尚大众品牌来说,对于如何化解商场返券给品牌造成的损失另有对策。在西单商业中心区的几家人流较大、全馆有买百返现活动的商场里,记者发现鞋类陈列的货品以去年即将过季的长靴,或者也只有去年的单鞋尾货,新款的春季单鞋基本上在这些商场都不参加活动。而一些时尚女鞋在京城朝阳区的世贸天阶、新光天地等低调过春节的品牌专卖店里,却把春夏新品作为主打款式摆在最显然地方陈列。
  同样,西单商业区的商场里,记者看到一些流行女装品牌的春装上得不是很齐全,而且没有折扣,冬装出清依然是主打促销手段。   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曾经将流行服饰生产到销售的时间叫“前导时间”,得出的研究结论是:前导时间越短的流行时装,利润越高。简单解释为:时装如果在新货上架销售的正价卖得越多,利润越大,由于季节和流行趋势的原因,一般应季时装上架1个半月就要打折销售,这点在女装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如果应季新品在这个销售旺季正价卖出,可以给品牌商带来最大的利润,但如果参加了商场的全馆活动,新货供应给这些商场,会把应季新品原本该赚的利润白白损失掉。   因此,在不打折的商场或旗舰店率先供应新品,在经常打折或销售不佳的商场晚供货或者不供应紧俏货品,是通常网点较多的品牌供货商获取利润最大化的方法。   商场分级和消费分级
  
  2008年奥运会的召开为北京商业又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随着北京商业网点的建设的加快,2007、2008年一批新商业项目扎堆开业,而这些新开业的商场位置大都不在传统意义上的商业中心区,而是在新兴消费区。   商场的增多无形中加大了京城商业竞争的态势,优质供货商成了商场竞争“香饽饽”,尤其是新开业的商场,优秀的供货商能给商场带了稳定的客流,新开业的商场为了吸引优秀品牌,可以许诺好的位置、低的扣点,承担更多打折部分的负担等。   “从大品牌在各百货商场的装修和货品供应程度上就可以分出商场在品牌商那里的级别。一般大品牌也会把他们的商业网点分为一类店、二类店,最新最全的产品先保障一类店的供应,然后才会对二类店上货。一类店的专柜装修也是会比二类店要更新。”在北京从事商业10年的资深人士周东权说。“比如同样是燕莎,东边的燕莎就和西边的燕莎感觉完全不同,西部燕莎在货品和店面装修上要逊于东边。”   北京商业网点的健全也使得北京的消费分布更加合理,各商场之间的竞争也在避免同质化,区域百货和商业中心区的概念正在逐渐完善,随着人口居住的外迁,给了各商场错位竞争的可能,在中心商业区的集中消费,将逐渐会被社区百货和主题百货所分流。   商业中心区客流以外地消费客流为主,除了消费外还有旅游观光的功能,特征是公共交通便利,适合以地铁和公交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消费者。而分布在各个居住社区的百货公司,则承担了日常消费的功能,主题专业百货则大多分布在北京四环沿线,配有超大停车场,一站式购物,适合有私家车的消费者购物,一些国际著名连锁零售企业,如宜家、百安居都纷纷在四环路沿线布点,已经开业或即将开业的超大型购物中心也大多选址四环沿线。   春节前的一宗中国家电业最大的并购案尘埃落定,国美电器收购了大中电器,从此,老百姓买电器在国美店和大中店,得到的优惠都是一个样,不用再东跑西颠地比价格。随着百货巨头在北京的跑马圈地尘埃落定,北京五环内的商业布局基本上已经成型,消费者购买服饰产品也不用再跑上几家商场比价格,因为比来比去都差不多,比较的是商品是否齐全、交通是否便利、购物环境是否舒适、是否得到能吃喝玩乐一站式满足。   商场的分级,自然带动了消费的分级,这是北京商业环境走向成熟的体现之一。(服装时报/李梅)(E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