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一台名叫“小璐”的智能机器人亮相广州南站,旅客可以向她咨询列车时刻、购票信息等问题。据了解,使用智能机器人服务旅客是广州南站在今年春运中的新尝试,如果试用效果良好,今后有望在车站中看到更多智能机器人的身影。
一边是旺盛的市场需求,一边还有优惠的国家政策。“十三五”规划与《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级政策,都将机器人产业发展作为重点。目前我国已经出现了40多个机器人产业园区,产业园规划面积超过3万亩,到2020年全国机器人产业规划投资额超过5000亿元。
产业园占地面积一个比一个大,规划产能一家比一家高。中国的机器人产业看起来一派“红红火火”。
然而,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哄而上的,也容易一哄而散。我们必须看到,当前中国机器人虽然市场红火,投入巨大,却隐忧重重。
第一重隐忧是缺核心技术和部件,难以占领高端市场。据宇博智业市场研究中心发布的2015年我国机器人市场发展前景分析显示,2015年中国机器人产业处境依然严峻,机器人核心技术上缺乏整体突破。目前全球机器人产业的成本构成,35%左右是减速器,20%左右是伺服电机,15%左右是控制系统,机械加工本体可能只占15%左右,其他的部分主要就是应用。而我国机器人关键部件进口比例较高,与外企相比,国内企业要以高出近4倍的价格购买减速器,以近2倍的价格购买伺服驱动器,这导致现在国内制造工业机器人成本较高。
同时,应用于汽车制造、焊接等高端行业领域的六轴或以上高端工业机器人市场,目前主要被日本和欧美企业占据,国产六轴工业机器人占全国工业机器人新装机量不足10%。
第二重隐忧是同质化竞争严重,易陷低端价格战泥潭。我国的国产机器人市场还处于初兴阶段,就已硝烟弥漫,以6kg以下六轴坐标机器人为例,2015年部分企业降价达30%之多。从具体企业的销售数据来看,2015年国产机器人本体企业销量增加,却并未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单品产品的毛利润2015年下降15%左右。
此外,我国机器人市场的自主品牌认可度不高,工业机器人生产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也导致竞争力不足。我国九成机器人企业规模在1亿元以下,即使龙头企业沈阳新松2014年销售收入达到了15.2亿元,但与安川、发那科、库卡等销售收入均超过百亿元人民币的国际机器人巨头相比,仍然不是一个量级。
隐忧虽在,机会仍多。目前我国正在建设机器人研发平台、检测平台、标准平台,希望龙头企业为主体率先突破机器人共性核心技术。同时中国的制造业升级才刚刚起步,市场很大,机器人领域还有很多亟待开发的处女地可供企业跑马圈地。
而要破解隐忧,抓住机会,机器人工业园就不能一哄而上,必须找准自己的比较优势,看当地是否有机器人的科研资源、产业资源、人才基础、市场辐射能力,要找到准确的市场定位,避免盲目介入,浪费投资。毕竟,靠政策红利发展起来的光伏产业,多次陷入产能过剩局面的教训未远,机器人产业切不可重蹈覆辙。
总之,蛋糕再大,功夫不足也吃不到。各地机器人工业园应找准定位,练出各自的独门绝活,做到差异化竞争,才能避开价格战泥潭,培育出与中国经济同步升级的机器人企业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