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产业链投资风险预警
当前机器人产业链投资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风险:
(一)对上游议价能力,几乎为零
工业机器人主要由本体、伺服电机、关节减速器和控制器四大部件组成。目前,除本体外的三大关键部件中,减速器和伺服电机基本被国外公司垄断。来自中国机器人TOP10峰会消息显示,以占机器人整机成本最高的减速器为例,目前精密减速器市场大半被日本企业占据,中国在精密减速器国产化方面虽出现了一批企业,但在2015年,依旧有75%的精密减速器从日本进口。在伺服电机方面,国内公司的整体份额低于10%;在驱动器上同样如此:国内80%的驱动器需要从欧美和日本进口。
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分别占机器人整机成本的35%、25%、15%,这三大部件占成本的70%以上,原材料议能力完全被国外企业所居占。并且很国外企业除掌握关键部件外,本身也做机器人集成设备,与机器人企业直接竞争,要打破上游控制,难上加上。因此以2倍价格购买关键部件,就是国内企业面对的形势。
(二)内部竞争,国内企业在低端市场惨烈竞争
日本发那科、安川、德国库卡、瑞典ABB占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的比例分别高达18%、12%、14%、13.5%,其他外资品牌瓜分了34.5%的份额,众多国产机器人企业只能在剩余8%的市场份额中争抢。而8%市场份额都是分布在搬运、码垛、上下料方面的低端市场,别忘了当前可有800家企业在这一领域进行竞争,激烈程度不言而喻。
(三)进入者威胁,前有狠后虎
2015年,“四大家族”日本发那科、安川、德国库卡、瑞典ABB,都开始在中国设立产生基地。虎已经在挡路,后面狼还追赶着。根据项目咨询数据,从2016年1月到7月,机器人咨询项目呈增长势态。在国家工业4.0战略感召下,资本纷纷涌入,投资热度可持续到2017年。
(四)对下游议价能力,国内企业却没有议价权
以精度较高的六轴工业机器人为代表,国产化率占全国工业机器人新装机量不足10%,在难度较大的焊接领域,国外占了84%的份额;而高端的汽车行业国外公司占了90%的市场。也就是说在高端市场国内企业连进入资格都没有,更别说议价能力。国内企业没有撑握核心技术,质量可靠性不高,国内有企业产品做出来了,但是可靠性和满意度与国外差距比较大。比如,系统集成商为了保证稳定性和可靠性,在汽车自动化焊接方面不敢轻易使用国产机器人。
在低端市场,除了少数企业在市场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撑握主动权外,其它面临近400家白牌企业竞争,被动价格竞争是唯一选择。
这就是目前国内企业面临的行业生态结构,按五力(替代威胁目前不存在)作用原理,行业企业面临极其严峻的经营销环境。
机器人产业链投资策略建议
(一)积极提高核心部件自产率
机器人行业产业链中上游的核心零部件,涉及技术含量较高,比如减速机,其中1-3轴几乎全部依赖进口,由日本企业Nabtesco和Harmonica形成的垄断局面仍未消除。国内核心零部件的短缺,外购部件的居高不下的成本,严重制约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及国际竞争力的形成。目前不少机器人本体制造商正积极进入精密减速机领域,争取尽早实现核心零部件自制化。
(二)自主研发,创新驱动
国内机器人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关键技术方面,企业大多属于跟踪加工或拿来主义,缺乏创意理念和原创性成果,过度关注经济效益,为争取项目资助盲目追求高指标,而忽略了研发与创新,导致产品出现同质性或重复研究,浪费时间精力。要突破产业技术瓶颈,加大研发力度成为不二选择。
(三)产品研发紧跟市场需求
围绕人工器官,将重点开发人工视觉、人工耳蜗、人工心脏、智能假肢等;围绕医疗康复,将重点开发微创外科机器人、精密血管介入机器人、肢系统体康复训练系统、重大疾病预警及诊断微系统等;围绕家政服务,将重点开发辅助高龄老人与残障人移动护理监控机器人、家庭生活清洁机器人、教育娱乐机器人、两轮自平衡电动代步车等机器人。
围绕高端仿生技术,重点开发仿人形机器人、高负载高稳定高速机动仿生骡子、适应多环境的自变形模块化机器人等;围绕微纳系统技术,将重点开发介入人体或血管的微纳米机器人、脑生肌电认知与智能假肢控制技术等;围绕模块标准化平台技术,将重点研究模块标准化体系结构,开源机器人控制与软件系统,模块化互换性功能部件(传感器、驱动器、控制器等),接口协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