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两大巨头领衔,国内部分地区打响成品油价格战。虽然这些年偶有成品油主动降价的新闻,但本次调价幅度较大,凸显市场供大于求矛盾,表明炼油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性。
2015年原油进口权和使用权部分放开后,地炼显示出极强的竞争力和冲击力,并成为国内炼油工业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多个炼油项目陆续建成投产,2017年以来我国炼油产业已处于结构性过剩状态。研究机构预测,2020年我国炼油产能结构性过剩将超亿吨。
与此同时,地炼凭借价格优势和经营的灵活性,已经形成与中国石化、中国石油竞争的局面。由此可见,当下的降价促销是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的无奈之举。而事实上,价格战只是市场份额之争,调结构、转方式才是炼油产业摆脱产能过剩局面的真正出路。
首先,应继续大力化解过剩产能,鼓励高效产能,优化总炼油能力。有关部门应加强宏观调控,做好规划的编制和审核,适当放慢炼油产能扩张速度,调整炼油行业的准入门槛和规模要求。着力保护和促进目前国内并不过剩的先进炼油能力的建设和发展,有序推进大型先进炼化一体化项目的建设。更重要的是要打破部门保护、地方保护主义,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化解产能过剩,升级油品质量,减少污染排放。
其次,加快炼油企业从“燃料型”向“化工型”转型步伐,延伸产业链。目前国内高端石化材料的自给率远不能达到要求,炼油企业应尽可能提高基础化工原料产品比例,为下游产业提供更加优质的原料保障,从而带动整个行业的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更要以大量的资金投入,进行产品的创新性研究,进一步提高高端石化产品的国产化率。
再次,配合“一带一路”倡议,加快“走出去”步伐。“一带一路”沿线有我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的多个合作区,累计投资额占海外投资总额接近一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炼油工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成品油自给程度不尽相同,正是我国炼油行业加快“走出去”的良好机遇,也有利于化解国内过剩产能,提升炼油行业生产经营效率。并可在互利共赢基础上,打造炼油业的“国家名片”。
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进一步提高,我国炼油工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当前的关键是切实有效化解过剩产能,促进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这才能实现成品油供需的科学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