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近的调研中获悉,随着“新电改”的推进,社会资本已开始流向“垄断领域”。但要实现能源改革的预期效果,还需要能源体制、电价形成机制、调度机制等多方面改革。

  启动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和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能源体系效率,最大限度消纳可再生能源,强化能源安全。

  华北电力大学教授曾鸣说,最终目的是实现能源“横向多能互补,纵向源、网、荷、储协调”。即横向以电力网络为核心,实现石油、天然气等多种能源的互联;纵向通过“源、网、荷、储”协调互动实现能源需求与供给的协调优化,可再生能源的最大限度消纳。

  “能源体系的优化能够加强我国在国际能源市场中对各类能源的选择性消纳能力,从‘只能要我需要的’向‘可选综合性价比最高的’转变。” 曾鸣说。

  随着“新电改”的推进,社会资本已经开始流向配网建设、能源服务等领域。天合光能有限公司能源互联网业务部总经理杨锦成对记者说,配网和新增电源的建设是社会资本最先流入的领域。微网是社会资本重点关注的另一领域。微网涵盖了多种形式的电源,涉及跟用户侧的互动,以及调峰、黑启动等辅助服务,整体市场规模预计较大。

  “并且,能源服务商将由单一的‘卖能源’模式转变为‘卖服务’模式。” 他说。

  “虽然能源互联网业务市场潜力大,但由于业务难度非常大,市场依然处于摸索中。业务涉及规划、投资、建设、运营整个业务链,目前几乎没有企业可以独立完成。业务涉及多个利益方,对企业以前的商业、经营模式会形成很大冲击。” 杨锦成说。

  而能源领域的改革能否实现预期效果,不仅需要电力垄断的打破,还需要能源体制、电力价格形成机制等多方面的改革。

  曾鸣说,目前我国能源的管理体制不适合市场化能源的发展,能源的管理依然是“各管各的”,能源管理体制上不能实现统筹优化。

  “区域微网涉及多种能源,比如燃气分布式项目可能在经信委或发改委立项,光伏项目可能在市级落地,电网涉及的问题更多,这些项目如果没有一个部门进行统筹,每个子项目需要单独上报,项目之间就无法进行统筹协调。这也就背离了‘电改’和能源互联网战略的初衷。” 杨锦成说。

  “电力价格形成机制也是能源能否走向更多市场的关键。目前的电力价格包括成本、供需关系、交叉补贴三因素。电价形成机制应遵循‘电价应尽可能反映成本,适当反映供需关系,尽量减少交叉补贴’的原则。此外,应尽快出台峰谷分时电价,这是能源走向市场化的重要步伐。”曾鸣说。

  “电力调度一直由电网负责,技术性强,对电力安全影响较大。未来如何实现调度机制支撑市场化能源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杨锦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