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第一手机界研究院院长孙燕飚对时代周报表示,尽管触控业务不是欧菲光的主要产能输出,且苹果业务占比不高,但从这次二级市场反应强烈就足见苹果供应链的影响之大,稍有“风吹草动”就有可能带来巨大损失。
“一旦触控业务确实‘被抛弃’,那么,欧菲光在苹果供应链体系中核心的光学订单存在多大风险?其他国内代工厂商又会不会遭遇类似事情?”孙燕飚表示。
8月19日,苹果市值突破两万亿美元,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从2010年iPhone4横空出世、引爆市场至今,被誉为A股苹果产业链的“黄金十年”。
十年间,苹果产业链概念股成为A股科技领域最受瞩目的投资主题,孕育了产业链上一批业绩亮眼、市值飞涨的明星公司。
在其背后,却是业绩高度集中以及不确定性的风险与担忧。
今年8月初,由于美国政府宣布实施禁令,苹果应用市场被传可能会下架微信。
近日,多位行业内人士告诉时代周报,按照业内的做法,产品供应链会逐渐稳定,除非发生较大的变化。但未来,苹果产业链是否会进行调整?这或许是苹果CEO库克都难以确定的事情。
莱宝高科(14.650, -0.16, -1.08%)往事
在莱宝高科(002106.SZ)的股吧中,至今仍有人怀念它的“高光时刻”。
近日,消费电子行业投资人李正(化名)与时代周报谈起欧菲光一事时,不由地联想到昔日苹果概念“牛股”莱宝高科跌宕起伏的往事。
莱宝高科当时是触摸屏龙头,因供货给台企宸鸿集团而切入苹果产业链,来自宸鸿集团的订单一度占其总销量的52%。
从2008年10月起,莱宝高科股价一路飙涨,两年间最高涨了13倍。
但好景不长,随着宸鸿集团开始向上游触控屏业务拓展,莱宝高科失去了抱苹果“大腿”的机会。从2012年开始,连续几年出现增收不增利的情况,造成股价大跌、机构股东四散而逃。
近期,因向华为笔记本产品供货,莱宝高科再度受到关注和追捧,并且被冠上“华为概念股”之名,上市公司则一再提醒投资者“谨慎看待”。
如今,莱宝高科董秘王兴村提起手机业务时,仍难掩失望和冷淡。
“我们不会再涉及手机这块业务,2011年就退出了全球市场。产品、价格同质化严重,竞争太激烈。”9月4日,王兴村对时代周报表示。
王兴村表示,当年退出手机业务最主要是不仅因为竞争大、毛利低,而是手机行业需求波动非常大,利润空间受到挤压。
“这个月可能就要1500万(件货),下个月就降到500万(件货),人力成本太高,厂商赚不到钱。”王兴村说道。
李正则认为,核心技术不足、行业壁垒低、对单一客户过度依赖,是众多苹果供应商的共性和通病。
今年4月,自动化设备生厂商博众精工闯关科创板被否。
其招股书显示,2017年至今,其主要客户均是苹果以及苹果上下游公司,随着苹果订单下降,博众精工的业绩也出现了暴跌。
2020年第一季度,其净利润从2019年的2.8亿元变成了亏损1.2亿元,而来源于苹果的营收更是从9亿元下降到0.2亿元。
而近期申请科创板上市的燕麦科技蓝特光电也高度依赖苹果订单。
李正认为,手机市场的饱和,周期性波动较大,长远来看,这类对单一客户依赖程度过大的供应商业绩都将受到严重影响。
利润空间被压缩
上述公司也在公告中指出,尽管与主要客户存在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但如果主要客户经营发生重大不利变化、或受内外部因素影响,将带来订单波动和经营风险。
近日,某苹果主要供应商一位高管与时代周报交流时指出,第一大客户40%左右的销售占比“把控得刚刚好”,原因是看好双方的合作关系以及苹果的增长空间。
“能长期跟这样的世界顶级客户合作,对我们来说是一种促进和提升。”该人士表示。
据外媒报道,由于2019年以来美国多次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加征关税。苹果已经要求供应商评估将15%―30%产能移出中国、转至东南亚对成本造成的影响。
9月7日,TrendForce集邦咨询分析师萧闵中向时代周报表示,苹果部分产业链转向东南亚、南亚建立相关供应链已是必然趋势,但中国占苹果营收比重较高,且中国供应商已拥有强大的产业聚落,基础建设较东南亚、南亚更为完备,预计今后几年苹果的主要产能仍以中国为主。
更难以忽视的问题是,拥有强大议价能力的苹果将利润留在自家后院,供应商和代工企业的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苹果吃肉,代工厂喝汤”的说法一直盛行。
时代周报查阅苹果供应链主要的18家上市公司年报发现,2013年以来,几乎所有企业的净利率都呈下降趋势,截至2019年,净利率普遍在2%―5%之间。
9月7日,供应链管理专家刘宝红向时代周报表示,过去内地苹果供应链企业普遍缺乏技术积累,价值量较低,因此很容易被新的供应商以更低的成本价格优势抢走订单。反观有些供应商企业,连续4年净利润率保持在40%以上。
李正认为,苹果可能更倾向于把低附加值的供应链环节转移,这也使得中小供应商受到的影响会更大。
“苹果对供应商技术迭代能力和生产工艺要求非常高,稍不留神可能就会被淘汰。强者恒强,只有力争上游、坐稳头部才能生存下来。”上述高管表示。
未雨绸缪
即便是上述几家与苹果具有深度绑定关系的公司,也在努力做长远布局,增加未来竞争博弈的筹码。
近年,中国苹果供应链企业在资本上的动作明显增多。一方面是加速在海外增资扩厂 ,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投资并购进行上下游垂直整合。
过去两年,深天马、欧菲光、领益智造等供应链企业都在积极布局印度市场。歌尔股份、蓝思科技、立讯精密等企业则在越南建立了自己的工厂 。
2019年,意在国际化战略的领益智造斥资6.8亿元收购苹果充电器供应商赛尔康。尽管陷入亏损,但赛尔康已经布局的全球制造基地涵盖了巴西、印度和中国。
领益智造此举被业界认为是“一箭双雕”,不仅完善了上市公司在产业链的战略布局,也进一步补强了公司的国际版图和布局。
今年8月18日,蓝思科技宣布以现金99亿元收购可成科技旗下两家子公司—可胜科技(泰州)、可利科技(泰州)各100%的股权。
可成科技为iPhone金属外壳供应商,与蓝思科技刚好为上下游业务关系。关于其收购的目的,业内人士认为蓝思科技意在苹果的iPhone代工业务。
近日,蓝思科技相关负责人对时代周报表示:“通过本次交易,将实现纵向整合及全制程的产业升级,为公司进一步向下游供应链进行业务拓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除了通过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从而在苹果核心供应链当中站稳脚跟,苹果供应链巨头们还在寻找消费电子以外的新增长点。
“无论是产品创新层面还是市场层面,华为、小米、vivo、OPPO等国产手机品牌已不再像原来那样将苹果看作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孙燕飚则表示,苹果在中国的局面实际已经发生改变。
在他看来,苹果供应链也不再是所有国内供应商最优的选择,不少原来以苹果为主的厂商已开始进入到汽车电子、智能家居等具有更广阔潜力的领域。
据摩根斯坦利研究中心预测,到2040年,自动驾驶汽车市场(让汽车自行驾驶的硬件和软件)每年将超过1700亿美元,这为整个自动出行生态系统的利益相关者提供了巨大的机会。
消费电子产业链厂商向汽车电子的挪移布局也已开始。苹果产业链上的内地厂商,如蓝思科技、长盈精密、欧菲光等厂商,纷纷将触手伸向汽车电子领域。
多位接受采访的厂商人士认为,“得苹果订单者得天下”的时代正在远去,在多变的形势下,如何规避风险、未雨绸缪,提高技术价值量以及核心竞争力,是对中国企业的一次重大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