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医学是研究急性病、慢性病急性发作、急性伤害和急性中毒的诊治的学科,它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或跨科的学科,是医学的第二十三个专门学科。从1979年它被国际上公认为独立的学科至今只有20余年的历史。而在我国,国家卫生部联合人事部1995年7月才正式批准急诊医学为一门独立的临床学科。急诊医学最早起源于美国,它的历史可以追述到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战争中对伤员有组织的战场救护和转运是急诊医学发展的源头。其真正雏形的形成则始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在朝鲜和越南战争中,战地医生们认识到战场救护的组织和技术也可以用于和平时期的医院,以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他们认为疾病和创伤的及时分拣、以及在最初几分钟时间内的及时处理是非常重要的。六十年代早期,美国急诊救护的发展非常不协调。很多紧急救护都是由设备不齐全的、仅有护理人员工作的“急诊室”来完成的,在需要的时候才电话通知其他科室的实习医生或值班医生将患者收入院治疗。(目前在我国还有基层医院仍处于这一阶段。)六十年代中期,虽然一部分州开始要求州立医院提供急诊服务,但很多需要紧急救护的患者仍是被灵柩车送到“急诊室”,因为当时还没有救护车,灵柩车是唯一可以让患者平躺的运输工具。虽然当时已开始用热气球转运伤员,但真正的院前急救还不存在,因为灵柩车上没有任何救护的设备,患者只有到达医院后才能获得治疗。医学的发展、高级诊疗设备的出现、以及公众对急救服务的需求的增长是急诊医学进步的原动力。人们越来越多的认识到急救服务需要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技能技术。医院开始调集其他各科的医生到“急诊室”工作,以加强救护服务的力度,并开始提供24小时服务。这是急诊医学历史上的一大进步。但是从各科调来的医生缺乏专门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尤其是没有对热爱急诊医学的年轻医生的培训计划。因此,美国在1968年成立了急诊医生学会——一个旨在教育和培训急诊医生为公立医院提供高质量的急诊医疗服务的机构。1970年该学会制定了一套以实践为基础的急诊住院医生培训课程计划和继续教育计划。为了让大家认识到急诊医学的独立性,该学会在1975年推行了急诊医生资格认证考试。经过不懈的努力,急诊医学终于在1979年被美国医学会和美国医疗专科协会正式认定为第23门独立的学科。在我国,国家卫生部联合人事部1995年7月才正式批准急诊医学为一门独立的临床学科,并被确认为二级学科,与内、外、妇、儿等科并驾齐驱,急诊医学这才真正走上的发展的道路。急诊医学从无到有体现了现代化医院的发展方向,体现了现代整体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方向,也体现了现代整体医疗技术水平的进步程度。这一门学科的兴起既丰富了医学科学,又造福于病人,特别是急、危、重症病人。它的成长应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报告目录】
绪 言
第1章:急诊医学的概念与内涵
第1节:急诊医学的简史
第2节:急诊医学的内涵
第3节:急诊医学的特点
第2章:急诊医学发展概念
第1节:我国急诊医学发展的阶段划分
第2节:急诊医学与急救医学
第3节:“治病救人”, 还是“救人治病”
第4节:急诊医生要“多能一专”
第1篇:发展篇
第1章:急诊医学发展分析
第1节:发展成就分析
1.初步建成并不断完善三环相连的急诊医疗体系
2.提高了应急能力与抢救成功率
3.急诊医学独立的教学、培训、职称晋升系列形成
4.加强创新,突出急救的时效性
5.构筑杂志、网络、各类学术会议等学术交流平台
6.及时总结、出版急诊急救医疗护理等专业书刊
7.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业应急机制
8.加强国际交流
第2节:中国大陆急诊医学发展现状
1.现有急诊科模式
2.院前急救和医院急诊科的关系
3.急诊专科与通科医疗
4.有别于西方国家医院急诊医疗流程
5.急诊医学住院医师培训项目
6.建立特色急诊医疗
7.新技术、新项目在急诊医疗中的运用
8.急诊病历及其病历资料管理
9.急诊护理
10.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急诊一体化医疗体系
第3节:发展战略分析
1.急诊医学专业准入制度亟待建立
2.坚持“多能一专”方向
3.加强急诊、ICU 规范化建设
4.强化院前紧急救援反应机制
第4节:发展问题分析
第5节:发展对策分析
第2篇:农村篇
第1章:农村急诊医学发展战略分析
第1节:认识与观念
第2节:业务水平与急救成功率
第3节:培训与急救技术
第4节:中西医结合与疗效
第3篇:国际篇
第1章:国际急诊医学发展现状分析
第1节:各国急诊运行模式比较分析
1.急诊医学专业模式
2.多学科模式
3.跨专业模式
第2节:各国急诊医学发展现状
1.不发达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2.发展中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3.发达国家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第3节:影响国际急诊医学发展的因素
1.经济因素
2.政治因素
3.种族、文化因素
4.医学观念更新
第4节:国际急诊医生教育和培训
1.培训课程的形成
2.幻灯讲座的形式
3.远程医学教育形式
4.临床训练形式
第2章:英国急诊医学发展分析
第1节:医院急诊科的设置
第2节:急诊科的工作流程
第3节:急诊科医师的工作范围与职责
第4节:在医疗工作中充分体现对病人的人文关怀
第3章:中外急诊医学发展比较研究
第1节:国内外急诊医学模式简介
1.法国急诊医学模式
2.美国急诊医学模式
3.中国香港急诊医学模式
第2节:中国大陆的急诊医学
1.急诊医学在中国大陆的发展
2.现有急诊科模式
第3节:中国大陆急诊医学分析
1.急诊专科与通科医疗
2.有别于西方国家医院急诊医疗流程
3.急诊医学住院医师培训项目
4.建立特色急诊医疗
5.新技术、新项目在急诊医疗中的运用
6.急诊病历及其病历资料管理
7.急诊护理
8.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急诊一体化医疗体系
第4篇:模式篇
第1章:急诊医学临床模式研究
第1节:基本工作
1.病人病情分级
2.医师职责
第2节:列举的病状与项目
第2章:急诊医学模式管理
第1节:时间管理
第2节:信誉管理
第3节:技术管理
第5篇:教育篇
第1章:急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第1节:为“急诊医学”发展的需求培养人才
第2节:“培养”与“安全”的矛盾
第3节:“应试”与“能力”
1.应试教育
2.能力教育
第4节:急诊教学的方法问题
1.基地与师资的问题
2.“四阶梯教学”是未来急诊医学教学的重要手段
第6篇:决策篇
第1章:急诊医学临床决策研究
第1节:急诊医学临床决策的特殊性
1.时间压力大
2.高风险、高赌注
3.信息不充足
4.不确定性
5.医学问题的复杂性
6.面临的急需临床决策的任务多
7.强调临床决策共性和个体化
第2章:急诊医学临床决策现状
第1节:急诊医学经典临床决策过程
第2节:急诊临床决策方法
1.模式识别
2.运用规则
3.运用假设
4.自然反应
5.急诊医学临床决策不同方法比较
第3节:急诊医学诊断和治疗决策的启发法
第4节:急诊医学临床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
1.医生的个人特点
2.医疗条件因素
3.经济刺激
第5节:急诊医学临床决策过程中的失误
第6节:提高急诊医学决策水平
1.熟练掌握假设---演绎法
2.熟悉急诊医学各病症规则
3.做好急诊医学教学
4.尽最大可能减少临床决策失误
5.重视急诊科的“金科玉律”
第7节:特殊问题研究
1.如何识别有生命危险的病人?
2.如何决定病人住院或留观?
3.如何制定流程图?
第7篇:医患关系篇
第1章:现代急诊医学中的医患关系研究
第1节:医患关系概念
第2节:医患关系的模式
1.技术性医患关系
2.非技术性医患关系
第3节:目前急诊临床工作中医患关系的影响因素
1.医护人员方面的影响
2.患者方面的因素
3.社会方面的因素
第4节:加强急诊医患关系和谐的对策
1.尊重病人、加强沟通
2.加强正面宣传,正确引导舆论
3.加强医护人员素质建设
4.加强政府机构的财政补贴力度
5.改变传统的医疗模式
6.加强与媒体的沟通
结 论
附 录
附录1:急诊医学操作与技术
附录2:急诊医学其他内容—管理
主要图例
图1:假设-演绎法处理决策
图2:STEP法临床决策
图3:急诊医学临床决策过程示图
主要表例
表1:国际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分级及其特点
表2:急诊医生临床工作时经典的决策过程
表3:各类临床决策方法的优缺点
表4:急诊医学最佳临床决策的启发法
表5:急诊医学常见临床决策失误
表6:医师基本职责取决于病人病情分级
表7:病人病情分级定义
表8:医师职责定义
表9:症状与体征
表10:腹壁与食道疾患
表11:肝、胆、胰、腹膜疾患
表12:胃、小肠、大肠、直肠、肛门
表13:循环系统疾患
表14:皮肤疾患
表15:内分泌; 代谢和营养性疾患
表16:环境因素疾患
表17:五官科疾患
表18:血液病
表19:风湿性疾病
表20:全身性感染
表21:肌肉骨骼疾患
表22:神经系统疾患
表23:妇产科疾患
表24:精神疾病
表25:肾脏与泌尿生殖系统疾患疾病
表26:呼吸系统疾患
表27:中毒
表28:创伤(腹、胸、颈、皮肤)
表29:创伤( 眼、耳)
表30: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