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高端白酒行业出现了一个怪象—“买者不喝,喝着不买”。要问为何出现这般情景,还得从高端白酒的价格谈起。据有关资料显示,2007年到2008年之间,“国酒”茅台先后提价8次,掀起了白酒行业涨价“风暴”。目前,高端白酒涨价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让消费者意外的是,今年的白酒涨价特别狠,据媒体消息“在一些商场平时热销的53度飞天茅台竟然标出1200元的‘天价’”,高端白酒何时也成奢侈品了。
如果按照金字塔的等级结构给国内白酒排个序的话,那么此番处于金字塔顶端的涨价潮已经波及到中档白酒。日前,四川某酒业集团传出将于本月18日上调零售价,虽然目前终端还没有正式接到调价的通知,但是,随着中秋国庆等传统节日的到来,白酒行业必将掀起新一轮的涨价潮。
在白酒这一系列涨价动作的背后,是人为的推动还是市场的刚性?是商家的炒作还是原材料上涨带来的“蝴蝶效应”?下面我们就来听听各方的意见:
2009年8月1日,《白酒消费税最低计税价格核定管理办法(试行)》开始实施,新的消费税也被业内看作是白酒涨价风波的“始作俑者”。按照新政的规定,白酒生产企业的利润大幅度地缩水,提高终端的售价成了保持利润平衡的必然选择。对于业内的猜测,消费税抱怨很“委屈”。它指出,国家经济回暖才是白酒价格上涨的原动力。众所周知,公款消费和商务消费构成了类似于茅台等高端白酒消费市场的绝大部分,而随着国家一揽子经济刺激方案的出台,也相应带动了公款消费的市场。从这个角度分析,消费税喊冤也不无道理。
如果说消费税的自我辩解有点牵强的话,那么厂家给出的理由却是毋庸置疑的。西南大旱以及上半年的强度降水等气候原因造成地区粮食产量递减,促成了粮食价格的大幅度上涨。粮价的上涨给以粮食为原料的酿酒行业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冲击。酿酒的成本上升了,从企业盈利的角度上分析,这部分的成本转移到消费者的身上也就成了必然,体现在端零售价格的上涨。当然,厂家给出的理由虽然足够充分,但也受到了业内人士的质疑,他们指出像茅台五粮液等一线白酒已经在消费者的心目中形成某种共识,就像星巴克体验和麦当劳的快餐文化一样。所以,这些厂家花在广告宣传以及铺就渠道方面的资金远远低于二线以及新品,为何只有高端白酒喊“成本高”呢?
“天下熙熙、皆为利除,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白酒行业高额的利润成为众多资本垂涎和逐鹿的对象。但是,由于白酒的生产和加工工艺十分复杂,而且有无自己的陈年酒窖对于白酒生产者来说至关重要。由于没有资源,很多商家纷纷把目光转向了白酒代理,“曲线”进军白酒行业。而随着越来越多的资本的注入,无形之中也加剧了这个行业的竞争,这也为后来白酒经销商的“保量控货”埋下了伏笔。通过控制终端市场的货源,营造出产品供不应求的市场氛围,当市场出现“僧多粥少”的局面,价格的上涨也就没有任何悬念了。